天津滨海新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 12个教科研基地赋能全域发展
所属地区:天津-河西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建立12个心理健康教育教科研基地,探索出一条以教研创新驱动心理健康服务提质增效的新路径。这一举措不仅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一、分层布局破解区域教育不均衡难题
针对辖区内学校类型多元、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的现状,滨海新区教体委采取梯度化布局策略,在塘沽、大港、汉沽等不同片区遴选12所中小学作为教科研基地。小学阶段聚焦艺术心理指导和家庭教育服务,初中强化学习能力拓展,高中重点攻关生涯规划,形成覆盖全学段的心理健康研究网络。
二、五大专项研究锚定关键领域突破
基地建设明确划分研究方向:艺术心理指导项目探索美育与心理疏导融合路径;家庭教育服务项目研发家校协同干预方案;教师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构建压力疏导机制;学习拓展能力项目开发认知训练课程;生涯规划项目搭建职业测评体系。每个领域由2-3所基地校牵头,通过课题共研实现资源互补。
三、三维联动机制激活教研创新动能
基地采用"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运作模式,定期组织跨校教研活动,建立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目前已形成季度主题研讨、年度成果展示、跨区经验交流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累计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包,并在全区推广应用。
四、数字化平台延伸服务辐射范围
依托智慧教育建设成果,各基地同步搭建线上教研平台,实现教案共享、案例库建设、远程督导等功能。该平台已收录超过300个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支持全区教师按需获取资源,有效缩小校际差距。
五、专业支撑体系保障长效发展
滨海新区整合高校心理学专家、临床心理医师等力量,组建专业指导团队,为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分层培训体系,每年开展专项研修活动,重点提升教师心理危机识别、团体辅导等实操能力。
此次教科研基地建设标志着滨海新区心理健康教育进入系统化推进阶段。通过教研赋能、资源整合、技术支撑的多维创新,将为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构建更坚实的防护网,也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