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荣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土地
高质量发展
所属地区:天津-河西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4日
近日,天津市河西区凭借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领域的突出成就,成功获评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河西区多年来在土地管理与城市发展方面创新实践的高度认可,更为区域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继全国卫生城区、全国文明城区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一、坚持规划引领,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
作为天津市的市级行政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务办公中心、生态宜居城区和创意产业基地,河西区始终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血脉。自2014年成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达标区以来,该区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通过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存量土地集中,推动土地利用方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二、盘活存量土地,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河西区坚持以改造提升“活”地为重要抓手,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有效减少土地库存。针对区内部分老旧工业区、低效商业设施和闲置厂房,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鼓励进行更新改造和二次开发。将旧厂房改造为创意产业园、众创空间等新型产业载体,既保留了城市工业记忆,又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对低效商业用地进行升级改造,引入高端商业业态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功能品质。通过一系列存量盘活举措,河西区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拓展空间维度,探索土地利用立体新模式
为破解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难题,河西区积极探索“上下并拓‘生’地”模式,向空间要效益。一方面,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地下综合管廊等设施,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拓展城市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建筑容积率,鼓励建设高品质、高密度的现代化楼宇,打造立体城市空间。同时,通过对城市边角地、废弃地等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将其转化为街头游园、社区健身场地等公共空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多功能利用,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
四、聚焦产业集聚,推动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河西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通过产业集聚“省”地,以高端发展破解土地利用难题。围绕商务办公中心建设,重点引进总部经济、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高端产业项目,引导企业向商务楼宇集中,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税收贡献。同时,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优先保障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优质项目用地,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土地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创新管理机制,筑牢土地节约集约制度保障
河西区注重长效机制“管”地,以管理创新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质量。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全程监管机制,从项目立项、用地审批到竣工验收,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土地按照规划用途和节约集约标准使用。完善土地市场配置机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土地使用权,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此外,还积极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土地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技术保障。
六、强化环境改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河西区秉持环境改善“养”地理念,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以宜居发展为城市添色彩。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实施了一系列城市绿化、河道治理、空气净化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更新和土地开发过程中,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敏感区域,实现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和生态景观,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使河西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城区,也为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称号,是对河西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激励与鞭策。河西区表示,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持续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理念,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将节约集约用地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资源保障,努力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