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看互比互学巡礼:天津以协同发展破局“一亩三分地”思维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2日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背景下,天津以“互看互比互学”活动为重要抓手,主动打破行政壁垒和“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通过机制创新、产业协同、设施互联等举措强化区域联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招商引资效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制度先行是关键。天津积极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与北京、河北共同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规划衔接、政策协同、项目推进等议题开展磋商,形成“三地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在政策层面,天津联合京冀出台市场准入、要素流动、税收征管等领域一体化措施,推动资质互认、标准统一,2023年以来,三地累计协调解决跨区域政策障碍20余项,为企业跨区域经营扫清制度障碍。同时,天津建立“互看互比互学”活动常态化机制,通过组织区域内各区县、功能区实地考察、经验交流,对标先进找差距,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推动协同发展政策落地见效。
二、产业协同:打造互补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天津在协同发展中精准定位,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协同。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天津经开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共建创新协作平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22年以来已吸引10余家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在津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在港口经济方面,天津港深化与河北唐山港、秦皇岛港的合作,建立“干支联动、陆海统筹”的港口联盟,优化航线布局和货物集散流程,2023年京津冀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5%,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此外,天津发挥金融创新优势,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跨区域重点产业项目,为产业协同提供资金支撑。
三、设施互联:织密区域发展“交通网”与“物流网”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天津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京津城际延伸线、津保铁路等线路高效运营,实现京津间30分钟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津石高速、京秦高速天津段等建成通车,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路网格局。在物流体系建设上,天津依托港口优势,打造京津冀无水港集群,在河北石家庄、保定等地设立12个无水港,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域放行”,2023年区域内货物通关时间较2019年压缩40%以上。同时,天津积极参与京津冀数据中心协同布局,推动算力资源跨区域调度,为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四、生态共治:筑牢区域绿色发展屏障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天津与京冀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统一环保标准和监测数据。在大气治理方面,三地共同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散煤治理等攻坚行动,2023年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较2014年下降42%,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水资源保护领域,天津与河北共同推进潮白河、永定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流域生态补水12亿立方米。此外,天津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与北京、河北共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联盟,促进绿色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五、服务共享:提升民生福祉与营商环境吸引力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增强协同发展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天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深化与京冀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方面,京津两地10余所高校建立跨区域合作办学机制,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与北京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2023年京津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数同比增长15%。医疗领域,三地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天津多家三甲医院与河北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营商环境方面,天津推行“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与京冀共享企业信用信息,2023年跨区域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市场主体满意度达96%,为招商引资营造了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六、招商协同:构建跨区域联动招商新格局
招商引资是协同发展的“生命线”。天津改变“单打独斗”的招商模式,与京冀建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共同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重点瞄准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三地联合举办“京津冀重点产业投资洽谈会”,签约跨区域合作项目87个,总投资超1800亿元。天津还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招商服务中心,为北京、河北企业提供注册登记、政策咨询、项目落地等“一站式”服务,2022年以来已帮助50余家企业完成跨区域迁移和项目落地。通过招商协同,天津不仅引进了优质项目,更推动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倍增效应。
七、互学共进:以“互看互比互学”激发内生动力
“互看互比互学”活动是天津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活动中,天津组织各区县、功能区负责人赴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地考察学习,重点借鉴在规划建设、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天津各区县找准自身在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和差距,明确改进方向。例如,滨海新区学习雄安新区“未来城市”规划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清区借鉴北京中关村创新生态建设经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时,天津将“互看互比互学”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对推进缓慢的进行约谈,形成“以比促学、以学促干”的良好氛围,推动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八、未来展望:在协同发展中书写“天津答卷”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天津将持续深化“互看互比互学”活动成果,以更大力度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展现新担当。下一步,天津将重点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分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生态联防联治,共同守护京津冀绿水青山。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合作,天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贡献“天津力量”,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一、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发展制度保障体系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制度先行是关键。天津积极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与北京、河北共同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就规划衔接、政策协同、项目推进等议题开展磋商,形成“三地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在政策层面,天津联合京冀出台市场准入、要素流动、税收征管等领域一体化措施,推动资质互认、标准统一,2023年以来,三地累计协调解决跨区域政策障碍20余项,为企业跨区域经营扫清制度障碍。同时,天津建立“互看互比互学”活动常态化机制,通过组织区域内各区县、功能区实地考察、经验交流,对标先进找差距,形成“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推动协同发展政策落地见效。
二、产业协同:打造互补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天津在协同发展中精准定位,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跨区域协同。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天津经开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共建创新协作平台,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2022年以来已吸引10余家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在津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在港口经济方面,天津港深化与河北唐山港、秦皇岛港的合作,建立“干支联动、陆海统筹”的港口联盟,优化航线布局和货物集散流程,2023年京津冀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5%,区域港口一体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此外,天津发挥金融创新优势,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跨区域重点产业项目,为产业协同提供资金支撑。
三、设施互联:织密区域发展“交通网”与“物流网”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天津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京津城际延伸线、津保铁路等线路高效运营,实现京津间30分钟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高速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津石高速、京秦高速天津段等建成通车,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路网格局。在物流体系建设上,天津依托港口优势,打造京津冀无水港集群,在河北石家庄、保定等地设立12个无水港,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域放行”,2023年区域内货物通关时间较2019年压缩40%以上。同时,天津积极参与京津冀数据中心协同布局,推动算力资源跨区域调度,为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四、生态共治:筑牢区域绿色发展屏障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天津与京冀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统一环保标准和监测数据。在大气治理方面,三地共同实施“散乱污”企业整治、散煤治理等攻坚行动,2023年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较2014年下降42%,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水资源保护领域,天津与河北共同推进潮白河、永定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工程,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流域生态补水12亿立方米。此外,天津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协同发展,与北京、河北共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联盟,促进绿色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五、服务共享:提升民生福祉与营商环境吸引力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增强协同发展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天津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深化与京冀合作,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方面,京津两地10余所高校建立跨区域合作办学机制,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与北京高校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2023年京津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人数同比增长15%。医疗领域,三地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覆盖,天津多家三甲医院与河北医疗机构建立远程会诊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在营商环境方面,天津推行“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与京冀共享企业信用信息,2023年跨区域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市场主体满意度达96%,为招商引资营造了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六、招商协同:构建跨区域联动招商新格局
招商引资是协同发展的“生命线”。天津改变“单打独斗”的招商模式,与京冀建立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共同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重点瞄准新能源、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三地联合举办“京津冀重点产业投资洽谈会”,签约跨区域合作项目87个,总投资超1800亿元。天津还依托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招商服务中心,为北京、河北企业提供注册登记、政策咨询、项目落地等“一站式”服务,2022年以来已帮助50余家企业完成跨区域迁移和项目落地。通过招商协同,天津不仅引进了优质项目,更推动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实现“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倍增效应。
七、互学共进:以“互看互比互学”激发内生动力
“互看互比互学”活动是天津推动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活动中,天津组织各区县、功能区负责人赴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地考察学习,重点借鉴在规划建设、产业培育、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天津各区县找准自身在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和差距,明确改进方向。例如,滨海新区学习雄安新区“未来城市”规划理念,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武清区借鉴北京中关村创新生态建设经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同时,天津将“互看互比互学”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表彰,对推进缓慢的进行约谈,形成“以比促学、以学促干”的良好氛围,推动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八、未来展望:在协同发展中书写“天津答卷”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天津将持续深化“互看互比互学”活动成果,以更大力度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展现新担当。下一步,天津将重点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分中心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加快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生态联防联治,共同守护京津冀绿水青山。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合作,天津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贡献“天津力量”,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天津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津门双创引擎激发筑梦场 高校众创空间集群构筑人才高地
2025-08-14
津南开发区促惠上计划启动加速招商引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2025-08-14
津南区举办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研修班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2025-08-14
津南区优化营商环境 以融资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招商引资
2025-08-14
津欧班列抵津带动区域招商引资 推动亚欧物流链协同发展
2025-08-14
近200家北京企业扎根滨海新区 协同发展引擎持续增强
2025-08-14
津京协同谱新章 天津市红桥区首都招商推介展示发展热土
2025-08-14
津门动产融资解企业资金之渴 创新服务链盘活小微资产池
2025-08-14
津门构筑知识产权服务新高地 三大机构赋能滨海创新发展
2025-08-14
津门健康服务业创新路径擘画 产学研共论高质量发展动能
2025-08-14
京津联动桥头堡建设提速 宝坻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谋突破
2025-08-14
京津携手共建AI医药研发新平台 赋能京津冀大健康产业
2025-08-14
天津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和平区强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5-02-07
河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东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5-01-20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5-01-13
关于西青区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2025-01-13
天津产业园区
天津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