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招商】中央预算内投资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4日
面对文旅行业阶段性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持续支持全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招商引资。这笔战略性投资旨在缓解行业运行压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并为满足未来文旅消费需求释放、推动经济复苏注入关键动力。其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三大领域,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战略定位。
一、专项资金精准扶持三大领域建设
在"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框架下,中央预算内投资持续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倾斜。专项资金严格遵循项目库管理制度,重点支持具备显著社会效益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确保资金精准投放。项目遴选过程综合考量区域均衡、资源禀赋和民生需求等因素,如支持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助力四川、陕西等文物资源大省实施遗产本体保护工程。该投资有力补齐了中西部和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短板。
二、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应对行业停摆压力
文旅行业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面临全面停摆,大量项目陷入停滞。中央预算内资金的及时下达形成关键政策托底,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推动停工项目复工、新建项目开工,直接带动基建材料、劳务用工等产业链环节复苏。云南、海南等地重点旅游项目在资金保障下实现提前复工,浙江、江苏等地的智慧文旅设施项目加速启动。这不仅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更通过形成实物工作量,向社会传递了行业复苏的积极信号。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研显示,近七成受调企业将中央投资视为维持运营的核心支撑。
三、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库实施"按月调度、动态预警",对投资计划执行进行穿透式管理。督导组开展覆盖浙江、河南等十省市的实地督查,重点核查资金使用合规性与项目形象进度。建立"红黄牌"警示制度,对进度滞后项目约谈责任主体,存在严重问题的调减后续资金。通过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构建"申报-建设-验收"全流程闭环,确保将北京、上海等地的示范性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为后续文旅项目提供可复制的建设标准。
四、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释放长期效益
当前投资重点布局的智慧导览、无障碍设施、应急避险系统等建设内容,显著增强了文旅设施的公共服务韧性。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遗产地利用资金完成安防系统升级,黄山、九寨沟等景区建成客流智能监测平台。这些升级工程在后续行业复苏中显现成效,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改造后的预约分流系统使景区单日承载量提升25%且游客满意度达98%。该投入同步催化了业态创新,推动广东、重庆等地培育出夜间文旅、云展览等消费新场景,为"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智慧化转型奠定硬件基础。
五、构建多层级协同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
中央预算内投资发挥杠杆效应,通过"直接补助+地方配套"的方式引导地方政府专项债向文旅领域倾斜。山东、湖南等省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进行配套注资。采用PPP模式运作的江西大觉山景区提升项目,中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8。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步推出文旅专项企业债融资通道,2020年浙江横店集团、西安曲江文旅等企业获批发行文旅专项债券。多层次投资体系的建立,为辽宁、河北等地的重点文旅项目提供了持续资金保障,加速了全国范围内"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进程。
当前全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构建"中央引导、地方协同、市场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质量,为后疫情时代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旅需求、激发内需潜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彰显了国家战略投资对关键民生领域的托底保障和长效促进功能。
一、专项资金精准扶持三大领域建设
在"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框架下,中央预算内投资持续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倾斜。专项资金严格遵循项目库管理制度,重点支持具备显著社会效益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项目,确保资金精准投放。项目遴选过程综合考量区域均衡、资源禀赋和民生需求等因素,如支持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助力四川、陕西等文物资源大省实施遗产本体保护工程。该投资有力补齐了中西部和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短板。
二、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应对行业停摆压力
文旅行业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面临全面停摆,大量项目陷入停滞。中央预算内资金的及时下达形成关键政策托底,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推动停工项目复工、新建项目开工,直接带动基建材料、劳务用工等产业链环节复苏。云南、海南等地重点旅游项目在资金保障下实现提前复工,浙江、江苏等地的智慧文旅设施项目加速启动。这不仅缓解了企业现金流压力,更通过形成实物工作量,向社会传递了行业复苏的积极信号。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研显示,近七成受调企业将中央投资视为维持运营的核心支撑。
三、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确保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库实施"按月调度、动态预警",对投资计划执行进行穿透式管理。督导组开展覆盖浙江、河南等十省市的实地督查,重点核查资金使用合规性与项目形象进度。建立"红黄牌"警示制度,对进度滞后项目约谈责任主体,存在严重问题的调减后续资金。通过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构建"申报-建设-验收"全流程闭环,确保将北京、上海等地的示范性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为后续文旅项目提供可复制的建设标准。
四、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释放长期效益
当前投资重点布局的智慧导览、无障碍设施、应急避险系统等建设内容,显著增强了文旅设施的公共服务韧性。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遗产地利用资金完成安防系统升级,黄山、九寨沟等景区建成客流智能监测平台。这些升级工程在后续行业复苏中显现成效,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改造后的预约分流系统使景区单日承载量提升25%且游客满意度达98%。该投入同步催化了业态创新,推动广东、重庆等地培育出夜间文旅、云展览等消费新场景,为"十四五"时期文旅产业智慧化转型奠定硬件基础。
五、构建多层级协同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
中央预算内投资发挥杠杆效应,通过"直接补助+地方配套"的方式引导地方政府专项债向文旅领域倾斜。山东、湖南等省设立文旅产业投资基金进行配套注资。采用PPP模式运作的江西大觉山景区提升项目,中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1:8。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步推出文旅专项企业债融资通道,2020年浙江横店集团、西安曲江文旅等企业获批发行文旅专项债券。多层次投资体系的建立,为辽宁、河北等地的重点文旅项目提供了持续资金保障,加速了全国范围内"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进程。
当前全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通过构建"中央引导、地方协同、市场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质量,为后疫情时代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旅需求、激发内需潜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彰显了国家战略投资对关键民生领域的托底保障和长效促进功能。
天津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美国加州代表团到访天津滨海高新区 深化招商引资合作
2025-09-08
临港经济区签约40亿旋翼机项目 打造航空产业新高地
2025-09-08
临港经济区强化七办服务提升招商引资效能与企业满意度
2025-09-08
和平区优客工场启动招商 助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2025-09-08
河东区"金医宝"智慧医疗平台引领就医服务革新
2025-09-08
河东区构建多维融资生态助力招商引资与企业发展
2025-09-08
河北区以"双万双服"为抓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和平区以"双万双服"为抓手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2025-09-08
天津多区域联动开展工伤保险集中宣传优化营商环境
2025-09-08
渤海银行以百亿基金助力天津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
2025-09-08
财富兴园聚势引航 武清政企共绘产城融合新图景
2025-09-08
天津鲁山道街道:深化走访调研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招商引资
2025-09-08
天津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和平区强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5-02-07
河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东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5-01-20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5-01-13
关于西青区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2025-01-13
天津产业园区
天津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