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自然博物馆将展出东方白鹳标本 警示珍稀动物保护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7日
天津以生态保护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招商引资,日前19只东方白鹳标本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制作完成,将于年底在新馆展出。这些标本源自2023年北大港湿地中毒事件中不幸死亡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旨在以实物载体警示公众爱护珍稀动物,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一、东方白鹳的生态价值与迁徙习性。东方白鹳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全球濒危鸟类之一,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等湿地环境,以鱼类、蛙类及水生昆虫为食。其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中国东北,冬季沿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南迁,在我国华北、华东等地的湿地停歇越冬,对维持迁徙路线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二、北大港湿地的重要生态地位与中毒事件经过。天津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中转站和越冬地,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停歇,为它们补充能量、延续迁徙提供重要保障。2023年,一批东方白鹳在北大港湿地停歇期间发生中毒事件,天津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组织专业团队开展救助,通过紧急救治、精心护理,部分中毒个体成功康复并重返自然,而不幸死亡的19只个体则被确定用于标本制作,以发挥其生态教育价值。
三、标本制作的科学流程与专业保障措施。天津自然博物馆组建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历时四个多月完成19只东方白鹳标本制作。制作过程严格遵循动物标本规范,涵盖遗体清理、防腐处理、姿态塑形、羽毛修复等多个环节,技术人员通过精准测量、解剖学研究还原东方白鹳自然形态,确保标本兼具科学性与观赏性,为后续科研和科普教育提供高质量实物资料。
四、标本展出的教育意义与天津生态保护实践成效。19只东方白鹳标本将于2024年底在新建成的天津自然博物馆展出,新馆聚焦“自然保护与生命教育”主题,通过标本展示、场景还原、科普讲解等方式,向公众呈现东方白鹳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紧迫性。天津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湿地保护、完善野生动物救助体系、开展生态科普教育等,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以良好生态吸引投资、促进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招商引资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