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苑筑巢引凤 京津冀科创协同再谱新篇

科技创新 营商环境
所属地区:天津-南开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5日
本次院地协同创新交流活动聚焦招商引资核心目标,吸引京冀及多省市顶尖科研机构共绘发展蓝图,推动14项关键技术合作落地天津高新区,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创新资源整合效能。
一、多维度协同平台释放磁场效应
作为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本次活动构筑了"政-产-研-用"立体对接网络。来自航天科技、智能装备等领域的30余家顶尖机构通过深度考察天津未来科技城等载体,系统评估本地产业承接能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等机构在座谈会上明确表示,将依托天津先进制造产业基础设立区域研发中心。这种跨区域协同模式已促成北京理工大学智能网联汽车实验室与当地车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河北工业大学则计划将3项新材料专利在津实施转化。
二、创新要素集聚培育内生动力
当前天津科创载体已形成显著"榕树效应",114家国家级机构构建起全链条创新生态。这些机构累计孵化出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1个工程技术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突破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瓶颈,于新能源领域研制出石墨烯快充材料。其7位核心院士领衔的团队为天津培育了170余名市级技术带头人,促使南开区形成脑机接口研发集群,滨海新区崛起超算应用产业带。航天五院天津基地投产三年内吸引27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航天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机制创新打通成果转化路径
市科技主管部门建立"揭榜挂帅"对接机制,首批发布12项企业技术需求清单。院所代表现场签约的14个项目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中海油服合作的深海探测芯片研发项目,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中国农科院与食品集团共建的智慧农场项目,将实现农作物表型组技术产业化。相关机构建立长效跟踪服务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转化基金、提供中试场地等举措,确保签约项目转化率达85%以上。
四、空间载体升级拓展承载维度
正在扩容的滨海新区科技创新走廊,新增50万平方米科研中试基地。考察活动中备受关注的浙大滨海研究院,其微纳制造平台已服务300余家企业,支撑天津成为全球最大指纹识别模组生产基地。新建成的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共享仪器+技术超市"模式,使初创企业研发成本降低60%。未来科技城规划的12个主题产业社区,将重点承接航天遥感、基因治疗等尖端领域转化项目。
五、制度创新构筑发展新高地
天津实施"科研特区"政策体系,对新型研发机构赋予经费使用自主权。本次座谈会上重点解读的"研发用品便利化通关""设备加速折旧"等制度,使科研设备进口周期缩短40%。建立的京津冀人才资质互认机制,已促成780名高级职称人员跨区域执业。近期出台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方案,预计将为院所成果转化提供超30亿元融资支持,全面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此次深度协同标志着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迈入新阶段,三地通过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正在形成"研发在京冀、转化在津门"的良性循环。随着创新要素的持续融合,天津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持续释放创新策源功能,为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核心科技支撑。

天津南开区产业园区

天津南开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南开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