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暑运客流刷新纪录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2日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迎来暑运出行高峰,单日旅客吞吐量突破历史峰值,区域航空枢纽能级显著提升。客流强势回升充分展现京津冀地区经济活力,为临空产业招商引资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巩固天津市作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战略地位。
一、区域航空枢纽承载能级持续突破
2024年暑运周期内,天津市航空运输市场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据公开运营数据显示,该空港单日最高旅客吞吐量已突破3.3万人次大关,创下通航运营以来的历史性纪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客流高峰呈现持续攀升特征,自航季转换以来保持日均超10%的环比增幅。在为期半个月的运输周期内,累计保障旅客运输量逾44万人次,较基准期实现超过20%的正向增长。
二、多维度驱动因素形成发展合力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直接激活区域客运市场需求。京津双城通勤走廊持续加密高频次短途航线,商务快线日均运营频次提升至40班。文旅产业复苏带动跨省旅游专线增量明显,重点旅游城市航线客座率普遍达85%以上。国际定期航班稳步恢复,东北亚、东南亚区域航线周航班量已恢复至周期前水平。地面综合交通体系优化成效显著,京津城际铁路与机场轨道交通实现"零换乘"衔接,高铁空港联运占比提高至总客流的28%。
三、航空服务体系实现全方位升级
针对客运高峰保障需求,机场运营方实施动态资源调配机制。值机区域增设12组自助服务终端,高峰时段人工柜台开放率达100%。安检通道创新实施"潮汐通道"管理模式,旅客过检时效缩短至平均8分钟。航站楼商业设施完成夜间延时服务改造,24小时便利服务网点覆盖全部候机区域。特殊旅客服务专区新增多语种服务专员,无障碍设施通过国际民航组织标准认证。货运保障同步强化冷链仓储能力,医药冷链运输处理效率提升50%。
四、临空经济引擎效应加速显现
客运能级提升带动航空关联产业高速发展。临空商务区新增注册企业较周期前增长37%,其中航空物流、跨境电商企业占比达65%。保税航空维修基地引进3条飞机部件深度维修产线,实现波音737全系起落架自主维修能力。航空金融板块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首单飞机租赁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空港国际贸易创新园区启动二期建设,重点引进航材供应链企业7家,形成航空复合材料研发产业集群。
五、智慧化建设塑造行业新标杆
数字化转型成为服务能级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全流程人脸识别系统覆盖旅客进出港全环节,无感通关效率提升40%。A-CDM协同决策系统接入空管雷达数据,航班放行正常率稳定在92%以上。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航站楼分区智能控温,单位旅客能耗同比下降15%。货运区启用智能仓储机器人,货邮处理时效突破每小时120吨。机坪作业引入5G远程塔台技术,实现航空器地面引导可视化管控。
六、多式联运体系强化辐射效能
空地协同运输网络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空铁联运服务中心升级"一票通"服务产品,实现200个高铁站点联程覆盖。跨省长途候机楼网络拓展至河北、山西等7省枢纽城市,日均发送旅客突破5000人次。航空物流分拨中心开通跨境电商卡车航班,京津冀地区"次晨达"覆盖率提升至95%。城市候机楼实现市内主要商圈全覆盖,提供预安检行李直挂服务,城市值机旅客占比达总客流量的35%。
七、绿色空港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机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跑道区域完成LED助航灯具全面替换,滑行道照明能耗降低60%。APU替代设施实现近机位全覆盖,航空器碳排放减少约800吨/月。光伏发电项目二期投入使用,年均发电量达1200万度。污水处理中心完成膜技术升级改造,中水回用率达80%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扩建至300个专用泊位,场内特种车辆电动化比例突破50%。
八、区域协同开辟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机制释放显著红利。三地机场群实施航班时刻协同管理,优化跨区域"空中快线"20条。联合开通国际全货机航线6条,跨境电商货邮周处理量达800吨。航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项目启动,首批航空管制、机务维修人才实现资质互认。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平台投入运行,构建200公里半径应急保障圈。在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框架下,天津市作为区域航空枢纽的战略支点作用日益凸显,为华北地区对外开放构筑重要空中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