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探索养老新模式 公建民营助机构运营升级
民营经济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6日
天津市在养老领域积极推动机制创新,将公建民营模式作为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此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有效补充公办机构服务能力,成为当地改善民生和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招商引资工作的创新实践。新模式下,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投入,专业机构发挥运营管理专长,形成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一、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趋势,天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升级
面对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结构性压力,天津近年来持续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作为特大型城市,其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对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为破解公办机构服务覆盖面有限、运营活力不足等问题,2014年本地开始在养老资源配置机制上寻求突破,重点探索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的公建民营实践路径。
二、政社协同机制构建运营新范式
公建民营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政府与社会主体的责任边界。政府充分发挥土地供应、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基础保障功能,确保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与社会公平。具体实施中,通过法定程序选定符合资质的社会组织或企业,以整体委托运营、服务项目外包、技术团队合作等方式,导入专业管理体系和市场化服务标准。运营主体依法享有机构自主经营权,并依据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获取合理收益。
三、配套激励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天津明确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享有与民办机构同等政策待遇。关键措施包括实施标准化运营补贴机制,根据实际入住老年人占用床位数发放年度补贴。补贴资金专项用于设施维护更新、服务人员培训及服务质量提升等环节,形成“以补促管、以管提质”的良性循环。同时配套税收优惠、水电气暖费用减免等综合扶持政策,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压力。
四、存量机构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2014年天津在已建成的12个区级国办养老机构中率先启动转型改革。依据机构地域特点、设施条件和服务人群需求,分类制定改制方案:对新建机构直接采用招投标确定运营方;对存续机构采取渐进式改制,通过“运营评估-能力建设-协议转换”三步流程完成机制转换。改革强调机构功能连续性,确保过渡期间在院老年人服务质量不降、权益不受影响。
五、服务质效双升激活养老市场
市场化运营机制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专业机构进驻后,普遍引入标准化照护流程、健康管理体系和智慧养老平台,将医护资源与生活服务按需匹配。在提升床位利用率的同时,膳食营养、康复护理等专项服务质量明显优化。这种“政府保基本、市场供多元”的分层供给模式,既保障了基础养老服务可及性,又通过有偿增值服务满足了差异性需求。
六、多元监管体系筑牢质量底线
在放活经营权的同时,天津建立了多维度质量监管机制。民政部门牵头制定包括消防安全、照护等级、卫生防疫等65项强制性服务规范标准。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检查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飞行检查。建立服务质量星级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与补贴额度、政府采购资格直接挂钩。老年人满意度测评权重占比超过40%,形成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闭环。
七、区域协同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公建民营实践产生显著外溢效应,带动区域内养老产业配套能力整体提升。专业化运营主体对适老化设施设计、智能照护设备、老年康复辅具等形成规模化采购需求,推动相关研发生产企业在津设立区域中心。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人才培养链条。2014年该模式推广后,天津康养服务产业投资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成形
通过公建民营机制创新,天津正在构建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保障层面由改制机构承担托底功能,重点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端市场由社会资本建设护理型机构补充;高端需求通过完全市场化方式满足。这种结构性调整使财政投入效能提升3倍以上,相同资金规模可覆盖的受益老年群体扩大40%,形成了财政可持续、服务有保障的发展模式。
当前天津正深化公建民营标准体系建设,重点规范机构准入评估、服务质量认证和风险防控机制。相关经验已纳入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框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贡献制度创新样本。
一、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趋势,天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升级
面对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结构性压力,天津近年来持续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作为特大型城市,其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对社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为破解公办机构服务覆盖面有限、运营活力不足等问题,2014年本地开始在养老资源配置机制上寻求突破,重点探索所有权与运营权分离的公建民营实践路径。
二、政社协同机制构建运营新范式
公建民营模式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政府与社会主体的责任边界。政府充分发挥土地供应、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基础保障功能,确保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与社会公平。具体实施中,通过法定程序选定符合资质的社会组织或企业,以整体委托运营、服务项目外包、技术团队合作等方式,导入专业管理体系和市场化服务标准。运营主体依法享有机构自主经营权,并依据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获取合理收益。
三、配套激励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天津明确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享有与民办机构同等政策待遇。关键措施包括实施标准化运营补贴机制,根据实际入住老年人占用床位数发放年度补贴。补贴资金专项用于设施维护更新、服务人员培训及服务质量提升等环节,形成“以补促管、以管提质”的良性循环。同时配套税收优惠、水电气暖费用减免等综合扶持政策,降低机构运营成本压力。
四、存量机构改革试点稳步推进
2014年天津在已建成的12个区级国办养老机构中率先启动转型改革。依据机构地域特点、设施条件和服务人群需求,分类制定改制方案:对新建机构直接采用招投标确定运营方;对存续机构采取渐进式改制,通过“运营评估-能力建设-协议转换”三步流程完成机制转换。改革强调机构功能连续性,确保过渡期间在院老年人服务质量不降、权益不受影响。
五、服务质效双升激活养老市场
市场化运营机制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专业机构进驻后,普遍引入标准化照护流程、健康管理体系和智慧养老平台,将医护资源与生活服务按需匹配。在提升床位利用率的同时,膳食营养、康复护理等专项服务质量明显优化。这种“政府保基本、市场供多元”的分层供给模式,既保障了基础养老服务可及性,又通过有偿增值服务满足了差异性需求。
六、多元监管体系筑牢质量底线
在放活经营权的同时,天津建立了多维度质量监管机制。民政部门牵头制定包括消防安全、照护等级、卫生防疫等65项强制性服务规范标准。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检查制度,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飞行检查。建立服务质量星级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与补贴额度、政府采购资格直接挂钩。老年人满意度测评权重占比超过40%,形成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闭环。
七、区域协同效应带动产业升级
公建民营实践产生显著外溢效应,带动区域内养老产业配套能力整体提升。专业化运营主体对适老化设施设计、智能照护设备、老年康复辅具等形成规模化采购需求,推动相关研发生产企业在津设立区域中心。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建立了“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人才培养链条。2014年该模式推广后,天津康养服务产业投资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八、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逐步成形
通过公建民营机制创新,天津正在构建分层分类的养老服务体系。基础保障层面由改制机构承担托底功能,重点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端市场由社会资本建设护理型机构补充;高端需求通过完全市场化方式满足。这种结构性调整使财政投入效能提升3倍以上,相同资金规模可覆盖的受益老年群体扩大40%,形成了财政可持续、服务有保障的发展模式。
当前天津正深化公建民营标准体系建设,重点规范机构准入评估、服务质量认证和风险防控机制。相关经验已纳入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政策框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贡献制度创新样本。
天津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天津工业携手满洲里拓展中俄蒙贸易投资新机遇
2025-08-26
天津公交调整服务升级 助力东丽蓟县区域发展
2025-08-26
天津公交校线恢复运营 保障春季学期学生出行
2025-08-26
天津公仆接待日45家单位负责人接听市民热线
2025-08-26
天津规划部门联动服务助力河北区重大项目提速
2025-08-26
天津红旗路地铁施工 18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
2025-08-26
天津红桥区西站前广场项目打造城市枢纽新标杆
2025-08-26
天津机场前11月旅客吞吐量突破900万人次
2025-08-26
天津蓟县智利风情园落成 南美文化体验新地标
2025-08-26
天津建成国内最高水平电能计量检测基地并投用
2025-08-26
天津市定制智能校车项目推动学生安全出行升级
2025-08-26
天津市东丽湖街道冬季安全会议布局促招商引资
2025-08-26
天津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和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和平区强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5-02-07
河东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东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5-01-20
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2025-01-13
关于西青区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2025-01-13
天津产业园区
天津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