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以人才工作一体化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
京津冀经济圈
京津冀
所属地区:天津-武清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2日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武清区以人才工作一体化为核心引擎,通过强化政策协同、搭建合作平台、优化发展生态,持续释放人才集聚效应,为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日前,一场聚焦三地人才工作协同的专题培训活动在此举行,百余名来自京津冀的人才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商人才一体化发展路径,为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锚定战略定位,构建一体化顶层设计。武清地处京津之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立足“京津明珠”定位,该区将人才工作一体化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协同发展工作专班,建立与北京、河北相关地区的人才工作定期磋商机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三地共同制定人才发展目标、任务清单和实施路径,在规划制定上主动对接京津两地人才发展规划,将自身人才工作目标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河北产业升级需求相结合,明确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人才协同重点。在机制保障上,建立三地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人才流动、政策衔接、项目合作等问题,形成《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年度工作要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确保三地人才政策同向发力、资源共享,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
二、深化政策创新,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为打破区域间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武清区联合京津相关区域在人才政策协同上持续发力。推动建立跨区域人才资格互认体系,实现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等在三地范围内有效衔接,针对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问题,三地联合出台《京津冀人才评价协同办法》,将创新成果、产业贡献等纳入评价指标,打破户籍、地域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简化流程、缩短时限,保障人才跨区域流动时的社保权益,让人才在就业地、居住地之间自由切换社保关系。探索实施“人才飞地”政策,对在三地兼职、创业的人才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在人才激励方面,推行“京津冀人才联名卡”,持卡人才可在三地享受住房租赁补贴、创业贷款贴息、公共文化服务等优惠政策,实现“一卡在手、三地共享”,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让人才“流动无顾虑、发展有空间”。
三、搭建合作平台,促进要素高效对接。依托区位优势,武清区积极搭建多元化人才合作平台,促进三地人才要素精准对接。定期举办人才工作专题培训、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专家联合休养等活动,加强人才工作者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做法,此次专题培训活动便是平台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专题辅导、专家论坛、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人才工作者深入理解协同发展政策,借鉴先进经验。建立京津冀人才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三地企业招聘需求、人才供给数据,实现岗位信息、人才动态实时互通,让企业和人才能够快速匹配需求。组织跨区域人才招聘会、产学研合作对接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项目落地,此外,武清区还与北京中关村、河北雄安新区等建立人才合作联盟,共同举办“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设立跨区域人才项目孵化基地,为获奖项目提供场地支持、融资对接等服务,加速人才项目产业化,形成“培训交流—信息共享—项目对接”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四、优化发展生态,夯实协同发展根基。人才的集聚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生态。武清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平台,在产业载体建设上,武清开发区、京滨工业园等园区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打造“京津研发、武清转化”的创新链条,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团队落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推进与京津的通勤便利化,打造“半小时交通圈”,开通直达京津的通勤班车,让人才跨区域通勤更加便捷。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医院,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办学办医,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社区医疗中心,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同时,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人才服务热线,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解决人才在项目申报、政策兑现等方面的难题,通过政策激励、荣誉表彰等方式,让人才在武清安心创业、舒心发展,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通过人才工作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武清区正逐步成为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不仅为自身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三地协同发展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落地和合作平台的不断完善,武清区将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以人才一体化引领区域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更多“武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