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司法调研引航改革征程 助推服务质效新跃升
深化改革
所属地区:天津-静海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本次天津市司法行政调研工作座谈会在静海区召开,聚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基层治理创新,为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提供法治保障。会议通过深入研讨和实地考察,着力破解基层司法实践难题,推动矛盾化解机制转型升级,为司法行政系统深化改革绘制实施路径。各参与单位充分交流了制度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谋划下一阶段关键任务。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
全市司法系统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标准化建设。重点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通过远程视频咨询系统覆盖街道社区,确保城乡居民平等获取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及司法鉴定资源。探索"智慧法务"应用场景开发,构建案件分流调度中枢,显著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与专业精准度。部分区域试点企业法治体检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合规风险筛查,切实优化市场主体的法治体验。
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突破
各区司法行政部门立足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首创"网格+法务"融合工作制。在纠纷高发领域建立预判预警机制,推动人民调解组织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渠道。组建由律师、退休法官、心理专家构成的复合型调解队伍,针对房产交易、劳资纠纷、医患矛盾等专业领域实施定向干预方案。试点建立"无讼社区"示范工程,通过法治讲堂、模拟法庭等形式培育基层法治文化土壤,本年度诉前调解成功率提升显著。
三、司法工作室建设标准化推进
专题研讨中,12个辖区重点汇报了司法工作室规范化建设成果。按照"六有"标准(有场地、有标识、有制度、有档案、有经费、有成效)完成基础建设全覆盖,创新推行工作室星级评定体系。推行"法治带头人"培养计划,遴选社区工作者参与专业轮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在静海区实地考察期间,其"15分钟法律服务圈"建设模式获得普遍认同,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的综合性司法服务站,已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84.3%。
四、司法行政职能纵深延伸实践
在城乡接合部及远郊区域试点设立移动司法服务站,配置多功能法律服务车定期巡访。推动司法助理员常态化驻村机制,建立"法治服务需求清单"动态采集制度。重点强化涉农法律服务供给,编制土地流转、宅基地确权等专项法律服务手册。某区创新建立的"乡贤评理堂"机制,有效化解征地补偿类纠纷百余起,相关经验已在全市推广实施。
五、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路径
与会单位系统提出21项改革建议,重点围绕三大领域突破:构建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的"三所联动"响应机制;优化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建立电子卷宗即时流转系统;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细化公益法律服务补贴标准。市局领导要求建立改革任务清单,明确试点区域和时间节点,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六、基层站点建设成效获实地验证
会后考察团重点观摩静海镇司法所"一站式"服务大厅,该所以档案电子化系统实现调解卷宗云端管理,配备智能法律机器人终端提供24小时问答服务。双塘镇司法所展示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成效突出,其自主编撰的《百姓法律风险防控指南》已服务群众逾万人次。两地司法所创新采用的"法治文化主题广场""解纷茶室"等场景化服务模式,获得考察组成员高度评价。
此次调研形成多项共识性成果:推进人民调解员分级认证制度落地,探索建立市级调解专家库;研发法律服务地图导航系统,整合全市500余个服务站点资源;推动行政复议受理点向街镇延伸,建立行政争议协同化解中心。市局在总结时强调,将系统梳理基层创新经验,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司法所赋能改革等重点领域形成制度性安排,切实提升法治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