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

现代服务业 京津冀经济圈 京津冀
所属地区:天津-河北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在"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天津市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强化招商引资,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作为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重点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形成辐射京津冀的高能级服务业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天津市立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构建起"服务经济主导、先进制造支撑、都市农业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实施"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先进制造业产值占比提升至70%,形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十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滨海新区等重点区域,涌现出多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突破65%。
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天津市重点发展六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其中,空港经济区建成北方最大航空物流枢纽,年货邮吞吐量突破40万吨;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科技服务机构超2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5%。通过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培育出3个千亿级电商平台,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向纵深推进
天津充分发挥"一基地三区"定位优势,构建起"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产业协同模式。在武清区建成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吸引150余家京冀企业入驻;宝坻区打造的中关村科技城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500项。通过共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推动200余个制造业项目在河北落地,形成跨区域产业链条35个。
四、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求,天津市构建"五位一体"创新支持体系。设立总规模3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5家,组建2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河西区等重点区域打造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推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金融、法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
五、营商环境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实施"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推出跨境贸易便利化18条措施,口岸通关效率提升30%。通过建设"双万双服"综合服务平台,解决企业诉求1.2万件,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万户。在东疆保税港区试点"最简告知承诺制",形成50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
六、载体平台建设提质增效
全市布局建设20个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国家级示范园区达到8个。于家堡金融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超500家,基金管理规模突破8000亿元;海河教育园区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2个。通过打造"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形成中心城区服务经济核心区与外围专业功能园区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
七、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现
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0万人。在滨海新区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服务业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5万人次。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全市高校新增服务经济相关专业方向56个,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3万人。
八、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0家、绿色园区8个。推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8%。通过建设"无废城市"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5%,建成静脉产业园等循环经济示范基地6个。
九、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178项创新举措。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37项,其中1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航空口岸实现144小时过境免签,国际定期航线增至85条。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5%,服务贸易总额突破200亿美元。
十、质量品牌建设成果丰硕
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八大工程,培育市级以上服务名牌200个。制定服务业标准150项,其中国家标准28项。在检验检测领域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6个,认证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开展"天津服务"品牌认证,推动50家龙头企业建立全链条服务质量管控体系。
当前,天津市正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天津河北区产业园区

天津河北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河北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