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政策
发布部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1日 政策文号:武清政〔2021〕9号 有效性:政策是否有效未知,请慎用
武清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2021年6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在武清落地实践,系统推进科技创新“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突显科技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劲作用,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认真落实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和天津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五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聚焦“1+4”产业,形成以“五大创新平台”为载体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企业主体地位,引育创新人才队伍,深化开放协同和体制创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为我市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成功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贡献武清力量。(二)工作目标 “五大创新平台”形神具足,为打造京津冀最具竞争实力的产业生态高效赋能。到2022年,“五大创新平台”理念内化于产业发展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为支撑产业生态日趋优化提供实践依据;外化于每年打造2~3个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细分领域重点平台,建设一批特色载体,新建一批市级创新平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清分园建设位于全市领先水平。协同创新立体多元,为打造京津冀最密集的创新源头强基扩容。到2022年,武清重点产业链和主要创新链与京津冀资源深度融合,非首都功能和创新资源吸引力、承载力及聚集度显著提升,每年引进“1+4”产业高质量项目200个以上、北京项目120个以上,每年引育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创新能力聚变迸发,为打造京津冀最活跃的创新城市注入动能。到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7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0家,“雏鹰”企业350家、“瞪羚”企业45家、科技领军(培育)企业21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60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亿,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2%以上。 科技引领产业布局,为打造京津冀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明确方向。到2022年,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2%。二、重点任务(一)强化落实理念指引,以“五大创新平台”为载体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按照“一个理念·五大功能·N个主体·一个生态”融通模式,统筹研发设计、小试中试、通用制造、市场营销和投融资服务“五大创新平台”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内在逻辑关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由量变向质变进阶式发展。一个理念是“方法论”,从宏观意义理解,“五大创新平台”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实际运用,是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统筹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加快促进“三大变革”的具体行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武清的实践操作;从实施意义理解,“五大创新平台”是促进“政产学研用金”有效紧密结合的抓手,是加快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的载体,贯穿产业发展全链条,提供产业发展全要素,服务创新成果研发—转化—产业化全周期。五大功能是“驱动力”,即以创新、协同、公共、开放、共享为基本特征,以搭建创新平台为展现形式,以提供“研发设计、小试中试、通用制造、市场营销和投融资”五大功能为服务核心,各项功能互联互通、相辅相成,驱动造链、强链、延链、补链。N个主体是“覆盖面”,是以创新平台为纽带串联起来的供需双方及其双方的合作产出,既包括创新平台建设运营的主体,又包括创新平台提供服务的对象,也包括创新平台孵化衍生的成果项目。一个生态是“总目标”,即通过发挥创新平台“聚”资源,龙头企业“带”产业,应用场景“促”生态的引领示范效应,形成创新平台效能升级、产业布局合理优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创新要素聚集活跃的优良产业生态,进而推进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1.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围绕生物药、基因检测、中医药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建设合成生物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联合研究中心、药物创新与转化联合实验室和新药研发与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平台,加快成果转化;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组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业信息资源共享;依托红日药业重点实验室建设、清药同创药物孵化平台等,开展中医药开发生产以及免疫细胞、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攻关。 2.打造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平台。围绕牵引传动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调试检测及设备生产等细分领域,重点推动建设中铁检验认证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创新联合实验室;发挥轨道交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引领支持打造轨道交通物联网,助力产业创新成果打开市场;建设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制造平台,面向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发挥龙头企业研发创新优势,推动铁路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打造信创产业创新平台。围绕数据采集、云计算、数据交易等细分领域,重点支持华为—安擎计算机人工智能昇腾生态适配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昇腾技术展示推广中心建设;推动万里红联合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成立智能基础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信创产业招商孵化平台,发挥“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武清校区”作用,搭建大数据产业人才发展平台。 4.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军民融合等领域,重点支持打造空天动力产业基地,设立航空发动机高空性能模拟平台;打造输变电智能研发中心,建设国内领先的集电力智能节能电力变压器、开关柜等产业链为一体的数字化工厂;推动石油装备制造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共享,面向京津冀提供能源装备、自控仪表的设计、制造、集成公共服务。 (二)立足基础谋谷建谷,建设具有显著创新标志的特色承接载体 聚焦“1+4”产业,坚持“双高引领、双轮驱动、双向发力”要求,结合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及基础,推动“谷”的理念落实应用,积水成渊、催生质变,全面提升园区创新资源吸引力、成果转化承载力和产业发展竞争力。以推进生物产业、健康产业、信创产业等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系统实施造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打造特色鲜明、标志显著的承接载体。 1.以生物药、精准医学、医疗器械以及合成生物为核心,建设“武清生物谷”。围绕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落实我市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整合龙头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产业基金、产业人才等资源,搭建集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为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2.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智能制造为核心,建设“武清智谷”。按照“大项目引领、集群化推进”原则,启动京津产业新城起步区建设。依托现有大数据产业优势,打造“数据存储—数据运算—数据筛选应用”产业链条,促进技术应用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应用型数据库、云计算、操作系统等领域,成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聚焦系统软件、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积极承接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要素,绘制产业图谱,实施集群化、专业化、精准化、目录式招商,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谷”。 (三)科技成果点石成金,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升级演变通道 1.高标准构建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体系。依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搭建与天津市技术市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网络;成立京津冀技术转移转化联盟,打造覆盖金融、资本、孵化等科技创新全要素的服务网络;加强技术经理人培训,推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2.着力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政策池、企业库、服务机构库、成果库、创新资源库“一池四库”高效互动;畅通高校院所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合作通道,开展成果对接、产业协作配套撮合对接等活动;推动落实“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政府助题”揭榜机制。 3.主动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推动建设“通武廊”产业示范区,发挥“小试验田”示范带动作用;依托京津冀技术转移转化联盟,着力吸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端项目,推进北京创新链、产业链落户武清;打造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探索实现北京创新链与武清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铁科院等院校合作。 (四)企业主体活跃优质,重塑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新形象 1.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政策引导+企业自主+优化服务”方式,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持“引育并重、量质并举”,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对企业首次认定、整体迁入、再认定等给予财政奖励。 2.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建立“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加强“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养;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扶持力度,着力推动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发展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龙头,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3.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建立重点上市企业资源库,举办银企对接、上市辅导等活动,助力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对入库企业培育期间产生的上市费用、贷款利息、贷款担保费用等给予补贴,“一企一策”服务培育企业。 4.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和民生保障。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开展智能化改造行动,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强科技对民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支撑,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优势,支持一批智慧农业、绿色环保等创新项目;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研究型医院。 (五)创新人才外引内育,充分激发“第一资源”的核心作用 1.外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形成聚集效应。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遵循我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武清区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生态的若干措施》;编制发布产业和人才需求目录,开展高峰论坛和项目对接活动;面向重点高校、高端产业人才举办推介活动,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 2.内育本土创新人才,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加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拓宽企业家信息渠道;落实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推进校地人才合作、名师名医工作室等人才开发项目,大力培养各类人才。 3.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营造尊重人才氛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遵循市场规律,赋予企业人才自主选择权;建立全周期、全方位的人才支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的氛围。 (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效匹配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新需求 1.持续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加快科技管理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建立“科技局牵头抓总—成员单位横向联动—镇街园区纵向推动”的协调机制;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 2.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方式,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建立应急启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效率;探索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新机制。 3.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常态化对接机制,举办世界智能大会分会场活动、清华三创大赛等创新活动,提升创新创业“热度”和“浓度”。 4.持续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体系;深入推进全域科普,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整合社会宣传资源,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指挥、指导、推动机制,成立武清区科技领导小组,区长任组长,相关副区长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区科技局。各部门、各镇街园区主动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服务员”,凝聚创新要素是“燃油”、体制机制是“发动机”、全社会支持创新的共同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政策保障。推动全区支持政策落实落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强发改、科技、工信、财政等部门的政策联动和协同配合,强化部门衔接,加大协调推进力度,优化营商环境。 (三)加强过程监督。建立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施季度评价。加大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督办检查力度,强化结果运用,特别是对重大任务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办。附件:1.《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年度分解表2.《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任务分工表 附件1《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年度分解表 序号工作目标2020年2021年2022年1“五大创新平台”细分领域平台(个)尚未开展认定322引进“1+4”产业高质量项目(个)5622002003引进北京项目(个)1231201204引育高层次人才(人)49100100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6507007506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8508508507“雏鹰”企业(家)3223353508“瞪羚”企业(家)5440459科技领军(领军培育)企业(家)19202110有效发明专利(件)14931500160011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5859601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2.152.182.21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4.927301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41112 注:1.2020年指标数值为当年实际完成量,2021年、2022年为目标值。2.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领军培育)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指标为历年累计值外,其余均为当年目标值。附件2 《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任务分工表 序号重点任务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一、总体目标1“五大创新平台”形神具足,为打造京津冀最具竞争实力的产业生态高效赋能每年打造2~3个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细分领域重点平台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一区五园2建设一批孵化、转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特色载体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一区五园、相关镇街3新建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高水平企业创新平台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4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清分园建设位于全市领先水平区科技局武清开发区5协同创新立体多元,为打造京津冀最密集的创新源头强基扩容每年引进“1+4”产业高质量项目200个以上、北京项目120个以上区合作交流办区发展改革委、一区五园、各镇街6每年引育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区人才办区人社局、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7创新能力聚变迸发,为打造京津冀最活跃的创新城市注入动能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发展到75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50家,“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350家、45家和21家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8全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600件区市场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局)一区五园、各镇街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0亿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1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2%以上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11科技引领产业布局,为打造京津冀最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明确方向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1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二、重点任务强化落实理念指引,以“五大创新平台”为载体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13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天津大学元英进教授团队建设合成生物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市级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支持,推进元英进团队—惠大生物合成生物联合研究中心和天津大学—汉氏联合集团药物创新与转化联合实验室建设,以生物药、发酵技术、细胞治疗、新药研发等为主攻方向,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进程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14依托南开大学药学院,推动建设新药研发与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平台,重点针对呼吸系统及肿瘤疾病开展药物研发、药物毒性分析及成果转化,提供面向公众的共享技术服务与研发试验设备支持,联合投融资机构推进成熟成果转移转化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15依托浪潮集团—天津健康医疗大数据有限公司,推动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超级平台,组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举办产业沙龙、高峰论坛等活动,促进产业信息资源共享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16依托红日药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及清药同创药物孵化平台等,开展中医药开发生产以及免疫细胞、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攻关区科技局武清开发区,其他相关园区、镇街17打造智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平台推动铁科院标准所、金属化学所等重要项目落地,打造中铁检验认证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创新联合实验室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区合作交流办、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18发挥轨道交通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引领支持打造轨道交通物联网,吸引研发、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鼓励联盟内企业互为应用场景,助力产业创新成果打开市场区人才办区科技局、武清开发区19依托铁科纵横、铁科华铁经纬、天交控、哈威克等龙头企业,联合打造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制造平台,面向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0发挥铁科纵横、铁科华铁经纬等龙头企业研发创新优势,推动铁路信息化、智能化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区科技局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21打造信创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华为—安擎计算机人工智能昇腾生态适配中心、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昇腾技术展示推广中心建设,支持关联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开发新产品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2推动万里红联合中科院软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成立智能基础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实现软件全体系研制和硬件生产,打造“安可系统”研发高地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3依托清数D—lab、瀚海创新中心、英伟达智算等资源优势,推动建设信创产业专业化招商孵化平台,发挥“中关村软件园人才基地武清校区”作用,搭建大数据产业人才发展平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人才办24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创新平台依托象限空间联合北航团队打造空天动力产业基地,设立航空发动机高空性能模拟平台,实施高超音速强预冷空天动力、系列航空发动机、微型油电混合航空发动机等技术研发汽车产业园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5以特变电工为龙头,推动打造输变电智能研发中心,建设国内领先的集电力智能节能电力变压器、铁芯、开关柜等产业链为一体的数字化工厂汽车产业园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26依托博思特龙头企业,推动石油装备制造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共享,面向京津冀提供能源装备、自控仪表的设计、制造、集成公共服务京滨工业园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立足基础谋谷建谷,建设具有显著创新标志的特色承接载体27以生物药、精准医学、医疗器械及合成生物为核心,建设“武清生物谷”落实天津市生物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卫生健康委28整合龙头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产业基金、扶持政策、产业人才等资源,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加快促进创新资源聚集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合作交流办、区人才办29搭建集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为科技项目、创新人才、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合作交流办、区人才办30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智能制造为核心,建设“武清智谷”按照“大项目引领、集群化推进”原则,启动京津产业新城起步区建设区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武清分局、武清开发区、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其他相关镇街31依托现有大数据产业优势,打造“数据存储—数据运算—数据筛选应用”产业链条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32推动电信5G、英伟达超算中心等大项目落地,促进技术应用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应用型数据库、云计算、操作系统等领域,成为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区合作交流办、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33聚焦系统软件、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积极承接京津冀高校院所创新要素,绘制产业图谱,实施集群化、专业化、精准化、目录式招商武清开发区区合作交流办、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区委网信办科技成果点石成金,打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升级演变通道34高标准构建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体系积极探索市区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依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搭建与天津市技术市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网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区科技局武清开发区35深化京津冀协同合作,成立京津冀技术转移转化联盟,打造覆盖金融、资本、孵化等科技创新全要素的服务网络区科技局一区五园、相关镇街36加强技术经理人培训,吸引成果交易专业机构汇聚,充分动员产业人才和关键资源性人才,推动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37着力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流动搭建集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建立政策池、企业库、服务机构库、成果库、创新资源库,实现“一池四库”高效互动区科技局一区五园、相关镇街38开展成果对接会、产业协作配套撮合对接会等活动,畅通高校院所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合作通道。推动落实“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破题、政府助题”揭榜机制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39主动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推动建设“通武廊”产业示范区,发挥“小试验田”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京津冀合作模式、协同创新更加立体多元区科技局京滨工业园40充分发挥京津冀技术转移转化联盟作用,吸引北京、河北先进成果在武清转化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41大力吸引更多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端项目落户武清,承接北京创新链、产业链,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合作交流办区发展改革委、一区五园、各镇街42打造京津智能制造加速中心,深挖北京先进智能制造研发集群优势,探索实现北京创新链与武清产业链深度融合京滨工业园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合作交流办43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铁科院等院校合作,推进清华医工结合、清药同创、铁建所等重点项目落地区科技局区合作交流办、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企业主体活跃优质,重塑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新形象44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局)、一区五园、各镇街45对首次认定、整体迁入、再认定等给予财政奖励区科技局区财政局46大力推动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建立“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加强“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养,在应用场景、数据支持、评价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区科技局区财政局、一区五园、各镇街47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扶持力度,着力推动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认定区科技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48发展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龙头,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一区五园、各镇街49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建立重点上市企业资源库,举办银企对接、上市辅导等活动区金融局区科技局50对入库企业培育期间产生的上市费用、贷款利息、贷款担保费用等给予补贴,“一企一策”服务培育企业区金融局区财政局51科技赋能传统制造业和民生保障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对装备制造、自行车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开展智能化改造行动,推动两化融合,建设一批数字工厂、智能化车间等,形成一批智能制造标杆和“灯塔”企业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委网信办、区科技局52加强科技对民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支撑,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引导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优势,支持一批智慧农业、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等创新项目区科技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区食安办,其他相关部门53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研究型医院区卫生健康委区科技局、武清开发区创新人才外引内育,充分激发“第一资源”的核心作用54外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快形成聚集效应深入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遵循我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落实《武清区构建人才全面发展生态的若干措施》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区金融局、区教育局、区交通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健康委、一区五园、各镇街55围绕促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五链”融合,编制发布产业和人才需求目录,开展高峰论坛和项目对接活动,面向重点高校、高端产业人才举办推介活动,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人社局、一区五园56内育本土创新人才,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加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联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开发平台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科协57加强产业领军人才培养,依托企业家沙龙、商会等,拓宽企业家信息渠道区人才办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58落实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推进校地人才合作、名师名医工作室等特色人才开发项目,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委等相关单位59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营造尊重人才氛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行政主导、唯学历资历评价方式,充分遵循市场规律,赋予企业人才自主选择权。建立“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全周期、全方位的人才支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区人才办区科技局、区金融局、区教育局、区交通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健康委、一区五园、各镇街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有效匹配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新需求60持续完善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加快科技管理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健全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建立“科技局牵头抓总—成员单位横向联动—镇街园区纵向推动”的多层次统筹协调机制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61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改革区科技局区人才办62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方式,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机制区科技局区财政局63建立应急启动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效率。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新机制区科技局一区五园、各镇街64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园区”全体系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区科技局一区五园、相关镇街65建立“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常态化科技对接机制,举办世界智能大会分会场活动、清华三创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周等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技局、区科协、武清开发区、京津高村科技创新园66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文化加强学风和作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区科技局区科协67深入推进全域科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区科协区科技局68整合社会宣传资源,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和宣传阵地,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区科技局三、保障措施69加强过程监督建立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针对各项工作任务与发展成效实施季度评价区科技局区绩效办、区发展改革委70加大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督办检查力度区政府督查室各相关部门附件:武清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清区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doc

天津武清区产业园区

天津武清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武清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