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静海区产业园区
-
陈官屯镇人力资源产业园区
天津-静海区
-
独流镇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天津-静海区
-
子牙镇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天津-静海区
-
杨成庄乡大数据产业园区
天津-静海区
-
良王庄乡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天津-静海区
-
子牙镇人力资源产业园区
天津-静海区
天津静海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静海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的通知(1.文化旅游篇)
政策
发布部门: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0日
有效性:有效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城市管理精细化“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装配式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十四五”规划》、《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发展“十四五”规划》、《天津市静海区静海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津市静海区中旺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2021年11月23日区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2022年3月2日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做出的战略决策。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培育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建设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平台,优化文旅经济结构,扩大行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是加快“文化兴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实现“强区富民”的重要途径。根据《静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一)“十三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回顾1.文化服务效能稳固提升(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级公共文化场馆方面。区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目前建筑面积5393平方米,新扩建的综合楼面积1845平方米,共计7238平方米,现藏书量21.4万册,是地市级三级馆;区文化馆面积2341平方米,目前是地市级一级馆。区书画院是全市创办最早的区县级书画院,面积1000平方米。乡镇、村街文体设施方面。全区18个乡镇均建有文化站,其中列入小城镇建设4个,中心镇3个,一般乡镇11个。全区383个行政村已经实现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建设全覆盖,扶持乡村文化大院,建成书画、摄影、文学、音乐、舞蹈、器乐、剪纸、烙画、民间手工艺制作等文化大院53个,将文化工作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使文化工作更接地气,重心向基层转移。文化品牌效应得到深化。目前,静海区有2个国家级文化品牌: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书画)之乡”、天津市唯一一个“中国书法之乡”。列入全市国家级传统赛事3个:团泊洼诗歌节暨郭小川全国诗歌评奖、天津(静海)手风琴艺术节暨“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展演、“银锄杯”全国漫画大赛。(2)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日渐丰富依据群众需求,科学设置服务“菜单”,推进满足群众“有戏看、有书看、有电视电影看”的基本要求,开展一系列社会文化服务。每年组织春节晚会、民间花会展演、书画影展、迎春送福等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按规划推进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夏季群众文化活动,包括广场演出、艺术展览、电影超市、戏曲展演及主题节庆活动。积极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每年组织各类公共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放映公益电影4596场,开展公共文化大讲堂、基层培训辅导200多场次。2.文保非遗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区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挖掘文物文化内涵,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梳理大运河文化带历史脉络,理清工作思路,全面开展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1)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深挖文化和旅游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推动城乡社区文物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将文物安全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我区共登记文物点180处。其中遗址类101处、墓葬类20处、古建筑类9处、石窟寺及石刻1处,近现代史记及代表性建筑48处,其他类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京杭大运河(静海段);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0处:西钓台古城遗址、独流木桥、九宣闸、唐官屯火车站、静海火车站、孙氏宗祠、唐官屯铁桥、中央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张官屯窑址、小刘村宋元墓葬群;静海区文物保护单位12处:侯氏民宅、张简墓地、大十八户王氏墓地、东滩头墓群、元蒙口宋代沉船遗址、曹村大佛寺遗址、台头行宫遗址、静海碑林、大郝庄北遗址、双楼遗址、子牙大寺遗址、东贾口民宅。(2)非遗活化事业积极迈进截至2020年,静海区已经公布了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共计77项。其中,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具体分布如下:传统技艺类项目29项,民间舞蹈类项目16项,民间音乐类项目3项,民间文学类项目1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5项,民间医药类项目4项,民间习俗类项目3项。3.旅游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静海区充分挖掘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旅游业态不断增加,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旅游业发展整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至2020年底,静海接待游客716.2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8亿元,静海已成为天津市旅游格局重要的组成部分。萨马兰奇纪念馆、光合谷旅游度假区、团泊尚柏奥莱、西双塘黄金海岸南国风情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良性运转,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全面开展提升改造;健康产业园内体育场馆投入使用,并成功举办多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在静海的部分旅行社、景区、星级宾馆设立了旅游咨询点位,坚持抓好假日旅游,认真组织春节、国庆黄金周和五一、端午、中秋等小长假旅游活动,举办了京津冀年货节、林海海棠文化节、台头西瓜节等几十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促进了旅游市场繁荣兴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丰收。4.文旅产业新业态逐步完善近年来,静海区不断创新文旅产业项目,致力于文旅产业扶植,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引导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挥引领作用,天津市静海区盛兴乐器厂、天津鹦鹉乐器有限公司、天津圣迪乐器有限公司、天津奥维斯乐器有限公司等企业被评定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蔡公庄镇被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命名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对接央媒和天津地方媒体,将静海区文旅产品融入“天天乐道,津津有味”天津整体城市形象宣传;在《中国旅游报》专刊上对静海区文旅资源进行宣传;与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宣传媒体多次合作,展示静海区的旅游资源;编印《静海旅游地图》、宣传折页、旅游手提袋等宣传资料;积极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旅游交易会和推介会,尤其加大对河北、北京、山东等周边地区的营销力度,推动文旅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二)存在问题面对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在文旅融合推进中依然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1.融合发展力度有待强化当前静海区文化旅游融合布局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与市级、区级政策部署的联动性还不充分,区域内文化旅游融合整体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2.基础设施体系尚不完善静海区文旅综合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基础上影响了文旅融合平台构建以及文旅产品、服务质量。3.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不足静海区域内文旅资源不均,对构建文旅融合模式带来困难,整合缺乏创新,特色化、差异化体现不强。融合发展的整体环境有待优化。文旅融合的市场活力不足,专项扶持政策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完善。(三)“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形势1.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文旅发展“十四五”时期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攻坚期,以水流域治理、大气环境、固体废弃、土壤修复等为代表的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将会持续攻坚推进,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抓住节能环保产业需求、倒逼企业高质量升级发展将对区域未来产业格局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静海区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明确致力于更大力度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更高标准(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更加绿色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2.融合趋势激发文旅产业活力“十四五”时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纵深发力期,文化和旅游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产业发展、产品供给、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深融合、真融合、广融合,并在事业和产业的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依托文旅融合形成创新驱动等方面纵深发力。作为综合性、带动性极强的产业,文化旅游明显呈现出多领域、多产业、多区域融合发展势头。“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应立足新形势推动文旅融合,充分考虑文旅融合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供给侧方面形成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街区、非遗村落、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强的供给产品;在市场推动方面培育一批民族品牌企业,加快人才培育力度;在创新方面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3.政策指引加强运河文化保护为稳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各项工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新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天津实际,制定了《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积极推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综合来看,上述均从资源挖掘、文化传承、文旅融合等方面为静海区新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文旅融合的重要转型期,静海区应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注重从重文化硬件建设向硬件与软件并重转变,创新文化发展理念和管理思路,稳步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向好发展。4.信息技术革命改变旅游行为“十四五”必将是智慧旅游发展的五年,旅游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将步入新的发展模式。信息技术革命将催生全新的智慧景区和智慧服务,这些实时的场景应用加上大数据分析、自媒体应用将对景区营销方式带来深刻变革。5G网络会使信息传播更为快捷,将会为文化产业开启一个万物互联的全新时代。5G网络通过与VR/AR、AI等高新技术的结合,可为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提供更好的发展模式,为大众提供更良好的公共文化体验。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创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玩法,催生更多的文化消费场景,刺激文化消费。建立智能化信息平台提高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覆盖产业规划到开发的全过程,从而更有效的符合时代诉求,真正起到规划引导的作用。5.后疫情时代转变旅游产业方向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文旅产品市场更深层次地迈入“大绿生态时代及大美健康时代”。后疫情时代,生态游、康养游和户外休闲游产品需求旺盛,为静海区实行休闲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开发、景区预约制及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产业融合、互联网+、创新驱动等将是下一阶段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方向。静海区要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孵化一批新产品、培育一批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二、“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按照大市场、大产业、大协作的发展思路,以文化为灵魂和内涵,以旅游为载体和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推动资源聚合、区域整合、项目结合、产业融合,加快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发展原则1.坚持正确导向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2.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广大文旅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提高文旅体系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旅融合发展成果。3.坚持转型发展把握发展机遇,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完善文化和旅游服务设施,优化产业要素,推进静海文旅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4.坚持传承创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管理思路,提高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文旅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文旅发展活力。5.坚持统筹协调围绕静海区发展定位,以城乡发展为契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力度,推进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繁荣与管理的关系,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统筹发展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促进区域文旅事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总体布局构筑“一线、两翼、三古镇”的发展格局。一线——大运河旅游线。始终坚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工作导向,以项目化思路推动古运河焕发新活力,深度挖掘运河沿岸民俗文化,推进娱乐休闲产品开发,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开发建设。两翼——东湖(团泊湖)休闲乐活翼和西林(林海示范区)生态康养翼。以“团泊湖”为核心,打造休闲度假中心,构建团泊湖休闲度假综合体。以林海示范区为重点,强化精品生产、生态保护、就业增收、示范引领和休闲观光等功能,构建产业特色突出、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的生态康养翼。三古镇——独流镇、陈官屯镇、唐官屯镇。着重挖掘各镇深厚的运河、漕运和民俗等文化,将独流镇、陈官屯镇、唐官屯镇文旅产业建设作为重点,与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联动推进,形成文旅资源聚合区。(四)发展目标总述:“十四五”时期静海区遵循“文化兴区”战略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一步深入,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提升,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旅游生活质量,文化事业实现新繁荣,文化产业实现新振兴,文旅融合实现新突破,文化阵地得到新巩固。文化: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造提升静海区图书馆、书画院等文化设施,加强街镇、社区综合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优化提升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城乡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格局。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推进乡镇(村街)文化中心建设,推动24小时智慧书屋、实体书店、社区阅览室、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建设。加强推进乡镇基础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达到国家公共文化建设标准,制定静海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标准,推进全民阅读。推进文化部静海“五七”干校旧址、静海火车站修缮工作,加快“五七”干校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上报等工作,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静海区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25册。通过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开发一系列文化精品力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静海群众幸福感。文保:以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静海民俗非遗文化和产业园区文化等为引领,扶持和鼓励原创性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推动新型艺术门类的培育和发展,生产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原创精品力作,推进文艺作品市场化进程。大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出“活”的历史,古为今用,健全现代运河文化产业体系。持续加强健康文化、乐器文化、书法文化和民俗文化四大主导文化产业,强化创新要素集聚、高端生产制造、健康生活示范,引进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健康产业创新区、乐器产业先行区、书法文化引领区、民俗文化体验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旅游: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稳步提升旅游景点综合水平,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综合服务超市、自行车租赁站、生态停车场、旅行社、酒店等打造。到2025年,力争提升后静海区AAA级以上旅游景区共计4家,其中国家AAAA级景区3家,国家AAA级景区1家。此外,在游客聚集区建设多处游客服务中心、旅行社、酒店和纪念品店,提升静海区旅游产业综合接待能力。到2025年,预计每年年内接待境内外游客人数达到197.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95亿元。文旅融合:“十四五”时期,静海区聚焦融合发展大趋势,遵循“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商贸”、“旅游+农业”等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逐步丰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规划打造团泊湖休闲度假综合体1个,市级文化旅游村2个,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3个。通过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建设京津都市圈大湖景区和全产业休闲基地为目标,充分利用“林、河、湖、泉”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精品旅游点位,形成一批高品质旅游专线,提升文化旅游业整体规模和水平。三、“十四五”时期文旅融合发展任务按照“繁荣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的构想,打造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构建融合发展新平台,实现文旅融合新突破,全力推进静海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文化事业发展任务1.加快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按照服务人口数提升和健全部分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全区各级公益性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提升全区所有行政村标准化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实现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达标。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基层服务点建设全覆盖,培育扶持“乡村文化大院”。依托静海区域优势,全力整合文化资源,推进两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静海区文化中心项目建设。通过对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含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等的建设提升,打造静海文化地标。——推进天津书法艺术馆项目建设。启动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天津书法艺术馆建设,扩大“中国书法之乡”影响力。2.加大文化品牌建设力度围绕“中国书法之乡”建设,筹划具有影响力的专项书法主题比赛,推广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服务新模式,构建新型书画产业市场,进一步提升静海区书画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及营销力。提升静海区春节系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品牌影响力,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充分发挥文化职能,积极开展“文化进万家”活动,做好“送书、送戏、送综艺节目、送电影、送书画、送春联”下乡、进企业等活动。打造一批富有静海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品牌活动,发挥文化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做精做强静海区四大文化品牌节事活动,提升静海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中国书法艺术节。发挥“中国书法之乡”优势,打造书法产业化链条,培育书法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搭建书法市场化平台,推进书法艺术作品市场化进程,引导书法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文旅融合。——举办天津(静海)手风琴艺术节暨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大赛。弘扬中华文化,打造地域品牌,拓展天津静海“乐器产业示范基地”的品牌影响力,促进手风琴艺术文化互动交流。——举办“银锄杯”全国漫画大赛。激励动画爱好者创作出精品力作,进一步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升“银锄杯”全国漫画赛事的艺术感染力。——打造团泊洼诗歌节。各地诗友齐聚一堂,交流感悟,弘扬传统文化、道德精神、革命精神,为团泊洼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3.搭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职能,努力突破体制障碍,盘活文化资源,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适应城乡布局体系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着力建好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平,体现静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高标准提升和建设现代新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做到建用并举、用管并重。发挥区、乡镇两级公共文化机构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骨干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并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强化村级文化设施规范化管理,深化公共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4.完善文化事业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健全完善灵活机动、快捷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流动网络。提升“数字图书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健全数字图书馆,完善“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搭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文化产业发展任务1.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全力做好运河文化旅游带开发建设,围绕国家级、市级大运河规划重要文件精神,保护性开发利用大型历史遗存。以独流镇、陈官屯镇、唐官屯镇文旅产业建设为重点,联动推进,形成文旅资源聚合区。“十四五”时期大运河保护传承重点项目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即开展独流古镇观光,独流老醋厂参观,风景道观光,深度挖掘整理运河沿岸的民俗活动,民间手艺,传统美食,开发乾隆下江南大型表演活动,依托运河水上游船开展运河物流文化主题游乐,推进娱乐休闲产品开发。通过开展节事活动、研学交流活动等,讲好运河故事、姜子牙故事、义和团故事和大邱庄故事。保护传承与创新提升相融合,打造出具有地标性文化特征的景观,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建立静海区遗产网络旅游管理体系,实现静海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全面复兴。建设运河文化带,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文化之进助力静海高质量发展,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2.创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强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注重建立文化和旅游资源统一的资源普查和分类体系,加强文旅融合,服务文旅产业的资源开发、项目招商和行业统计等工作。注重古今融合。加强静海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让文物活起来,适应现代文旅消费新需求,借鉴故宫模式,延伸文创产业链。实现软硬融合。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进行整合,探索建立静海区遗产网络旅游管理体系,成为全域旅游管理的创新模式。3.彰显民俗文化产业特色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丰富文化产业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化、区域化、规范化的文化产业产品链。把静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特色资源目录、纳入主干景点线路,升级休闲娱乐服务项目,为游客提供乡俗民情体验、传统饮食制作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服务类产品。通过遗产廊道、遗址博物馆、民俗聚落、实景演出等形式,实现人文资源与无形服务同步提升,使游客从单纯性的观光游行为升级为多元化的休闲体验游,全面升级景区游览线路,满足旅游消费者感官体验、认知探索等深层次需求。持续推进天立独流老醋技艺体验园、静海“李记”香油技艺研学园、子牙王氏民族管乐制作技艺科普园等非遗文化产业园的构建,推动“非遗”产品产业化发展,着重打造静海区“非遗六礼”,即依托独流老醋酿造技艺、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老东乡”中旺肠子制作技艺、静海“李记”香油制作技艺、子牙王氏民族管乐制作技艺、胡连庄杨氏手工柳编技艺等六种静海区非遗文化,开发相应的旅游购品,植入景区体验活动中,丰富游客体验,扩大品牌影响力。4.发挥多元文化产业优势依托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静海区健康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健全对日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国际合作的窗口、中医药产业的“硅谷”、京津冀健康生活的典范。发挥静海区乐器文化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创建战略,推动乐器工业化生产与文化产业、服务业对接融合,提升乐器文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发挥“中国书法之乡”优势,充分利用其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书法基础工程建设、推进书法普及、优化书法工作环境、深入挖掘其产业资源,大力发展书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品牌。5.加快文化产业提档升级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档升级,静海区应着力在创新企业管理、加强扶持、文化产业示范、环境保护等方面寻求突破。巧借互联网平台助力产品销售。依靠“互联网+”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电商运营模式定制高端化的文化产品,使企业成功实现与国内的文化需求对接。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产业蓬勃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每年筹措专项资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加快窗口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整合、配置和优化各类服务资源,构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在运河文化、健康文化、乐器文化和书法文化等产业方面,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基地的创建,提升静海区文化产业的知名度。大力发展音乐教育,推广葫芦丝、竖笛等器乐进课堂,器乐教育融入音乐教学,推动全区学校艺术教育不断发展。(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1.提升旅游配套设施水平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除挖掘新景点、提升景区形象外,旅行社、酒店等配套服务的提档升级同样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截至2020年底,静海区内旅行社约61家;区域内四星级酒店1家,为团泊湖温泉酒店。综合来看,当前静海区高品质酒店规模较少。“十四五”时期,一方面强化对区域内现有星级酒店的提档升级,在客房、餐饮、宴会和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管理,促进硬件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选择适宜的交通枢纽和文化场所建设更多的酒店、纪念品店等,满足游客旅游咨询服务。2.搭建全域旅游交通网络全面提升静海区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标识系统、智慧旅游系统,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全面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度和舒适度。紧抓津石高速拓宽改造优势。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津石高速天津西段的建成将结束天津往返石家庄需绕行保定或沧州的历史。静海区应积极丰富区域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更广范围游客需求。统筹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津文线、津神线、团大线、新津涞线改建等工程,推动津雄干线公路、津沧高速改线等规划建设,完善与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争取静海通用机场使用权获批、轨道交通项目早日建设,打造天津西南集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相交织,客运、货运、换乘联通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优化重要交通枢纽旅游环境。发展特色旅游公交,以团泊湖和光合谷4A级景区为龙头,打造静海深度生态、文化旅游线,以特色接驳车构筑旅游专线,配合交通部门打造旅游交通品牌产品。对静海火车站广场启动整体改造,将进一步提升静海火车站广场及周边总体面貌,全面改善静海火车站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人居出行环境。3.提档升级A级旅游景区优化提升现有A级旅游景区品质,推动萨马兰奇纪念馆景区、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景区、天津光合谷旅游度假区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提升和优化。扩充当前AAA级景区体系,具体情况见表1.1。表1.1静海区“十四五”时期规划AAA级以上景区一览表旅游景区名称现状等级提升后等级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景区AAAAAAAA萨马兰奇纪念馆景区AAAAAAAA天津光合谷旅游度假区AAAAAAAA西双塘度假区AAAAAA4.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智慧式管理服务体系,结合静海区信息化和旅游业发展实际,实现信息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静海区“一个平台、多项应用”的区域智慧旅游体系。“一个平台”是智慧综合管控平台,借助互联网、云技术设置综合管控平台,实现对旅游景区管理、通讯、安全的综合管控和调度,便于游客进行信息获取、计划决策、产品预订支付等;“多项应用”是多样化的智慧服务设施,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智慧公服设施为游客提供实时实地的智慧体验。通过建立健全智慧化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体系,有效支撑静海区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有效融合,综合提升静海区旅游产业品质。(四)文旅融合发展任务1.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虚实融合。在实体文化设施和景区的基础上,注重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在虚拟景区点建设中的应用场景,扩大旅游消费的示范效应。城乡融合。通过城乡二元错位融合,将城乡和乡村当作有机整体,扬长避短、各取所长,特别是对农村农业的功能和形态进行突破。点域融合。依托核心景区点整合周边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全域可游;依托智慧旅游和文化事业的网红效应,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蓝绿融合。整合静海区运河文化旅游带和林海经济示范区的蓝绿资源,带动静海区旅游的整合发展,形成静海区生态旅游新业态。内外融合。通过加强静海区过夜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动京津冀旅游联动和入境客源地市场的开发,提高旅游深度,加强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能级。2.落实“旅游+”融合六大工程——团泊湖度假旅游工程。以“团泊湖”为核心,注重与主题公园的联动发展,重点打造团泊湖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团泊湖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以大湖休闲度假为核心,融合生态人居、康体养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城市休闲等多种旅游功能,提升团泊湖公共休闲旅游价值,将其打造成湖泊型休闲度假综合体。——工业旅游工程。静海区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确立了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商贸物流、先进制造、都市农业和文化旅游六大主导产业,聚合优势产业,推进工业旅游工程探索发展新模式。推进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创建国家级旅游景区项目,融入“工业+文化”、“工业+教育”、“工业+智慧”、“工业+创新”等工业旅游视角,打造中国工业旅游新符号、新名片;突出静海区乐器、老醋、香油等产业优势,引导静海区的相关产业公司在传统基础上向新兴业态转型,积极推动数字化营销渠道建设,依托百年品牌老字号的巨大影响力,把品牌和文化有机结合,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推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挖掘工业旅游项目,打造静海工业旅游品牌。——体育旅游工程。体育旅游产品多样性、组合性、长期性、高频率等特点,符合时下人们追求健康、幸福、社交、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需求,静海区要积极创造自主体育旅游品牌,创造自己独特的体育旅游IP,为最高水平开放形态起到引流、推广、孵化、辐射作用。依托团泊湖周边体育产业资源、医疗资源、温泉资源、湖泊资源等资源优势,将光合谷旅游度假区和天津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联动开发,逐步形成集体育、旅游、教育、文化、康养为一体的融合型体育发展模式;积极创建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打造国际合作示范区,配合做好国际赛事推广宣传,提升区域赛事品牌知名度,推进文体资源融合,打造特色“赛事游”,强化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使体育旅游成为助推静海区的创新力作。专栏1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项目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以中医药为重点,推进医药、医疗、康养领域的科技研发和应用转化,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打造国际合作示范区。专栏2天津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建设项目建设教学服务区、生活实践区、学农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动植物科普教育区、户外活动区等区域,打造即军训、农耕、综合实践课、户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中心。——乡村旅游工程。积极打造台头镇北二堡村和陈官屯镇张官屯村两个市级文化旅游村。台头镇北二堡村市级文化旅游村项目按照“生态建村、文化强村、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开发运营北二堡文化旅游项目。主要包括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重塑三个板块,具体打造游客中心、村庄标志性建筑、新建停车场、游览慢行步道、改建食宿一体民宿、新建耕读和民俗展览馆。陈官屯镇张官屯村市级文化旅游村项目充分利用地域资源秉赋,挖掘利用历史遗留于大运河下的文化遗产财富,开发运河观光和田园采摘旅游,将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开展花卉项目种植,形成花圃观光和展卖的景点。积极帮助村庄对接投资商,制定施工设计方案,合理计划工期,按要求完成项目和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工程,发挥两个市级文化旅游村的带动作用,鼓励周边有条件的村庄建设文化旅游村,形成规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商贸旅游工程。加强资源整合,引入龙头企业,将静海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带动文化旅游及周边产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在要素集聚带动、投资环境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大力实施外引、内育的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区域服务经济快速崛起。同时,加大对金融、物流、科技、商贸、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龙头企业招商力度,完善周边配套,打造便捷交通,推进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做好项目及周边配套用地保障,构建集购物、休闲、娱乐、生活与服务五位一体的商业,实现商贸旅游的蓬勃发展。——农业旅游工程。牢牢把握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历史机遇,着力大力发展林海旅游经济。依托现有的绿源生态园、犇牛农庄、天鹰农庄、海棠园等旅游资源,将台头镇、梁头镇、王口镇的旅游资源串联成线,将乡村休闲、生态度假融入到整个林海循环经济区内,形成区域内旅游经济的亮点。建设工作结合天津静海区的地域特点,着力打造以城市消防、森林火灾扑救、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生产安全事故救援,以及家庭防灾减灾和自救技能培训等重点为特色。3.树立多元精品游线示范打造精品游线,联动全域旅游。遵循“内生聚力、联动发展、外延提升”的开发思路进行区域及周边游线产品体系的开发,将静海区精品旅游路线融入天津市发布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京津冀城市互动,着力打造文化体验一日游(萨马兰奇纪念馆——团泊奥特莱斯——第十届全运会场馆——稻香公园——小站练兵园)、津门水韵两日游(第一天:桃花堤公园——天津之眼——海河游船——天塔湖风景区——水上公园;第二天:团泊湖旅游区——光合谷旅游度假区),使包含在天津旅游精品路线中的光合谷旅游度假区、团泊湖温泉及萨马兰奇纪念馆等项目亮点化,将这些点位打造成为静海区旅游名片,扩大品牌影响力。4.强化区域间文旅交流合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扩大静海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静海文化的良性发展。强化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文化旅游联动机制。加强京津冀兄弟地区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在文艺创作、文化管理领域、旅游产品推荐及艺术交流等不同层面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传播静海文化、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先进文化旅游经验,不断提升静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品牌。利用“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品牌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影响力,搭建平台,开辟途径,推动我区文化走出去。四、“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紧紧把握“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动态管理机制,保障工作常态化推进。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最新动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积极开展文化旅游融合专题调研,探索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分工负责,形成联动,共同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二)强化人才建设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针对文化旅游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情况,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各门类的专项人才,尤其要注重培育和引进创新型文化旅游领军人才,打造创新型文化旅游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组织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一批文化旅游实践基地。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湛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三)完善监督管理健全专项行政管理队伍,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力度,保障营销推介、安全监督、规范市场等工作,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监督,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大力推行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彰显静海文化旅游服务特色。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数据统计和绩效评估办法,完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评价机制,建立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和遗产网络旅游管理体系,搭建文旅合作平台,实现文旅资源有效对接。(四)加强对外宣传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拓宽宣传渠道,多角度、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国家、市级组织的各种交易会、博览会和宣传促销活动,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展品牌整体形象宣传和营销,建立文化旅游营销信息共享机制,实行信息互通、版面互换、网络互链等。附表一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梳理一览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资源单体B水域景观BA河系BAA游憩河段南运河、子牙河、黑龙港河、东淀大清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港团引河BB湖沼BBA游憩湖区团泊洼水库BBC湿地湿地公园C生物景观CA植被景观CAA林地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E建筑与设施EA人文景观综合体EAA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好润来商厦(静海胜利大街店)、红街购物(东方红路店)、天津家世界商业广场、范庄子钢材旧货市场、宏远家具城、静海商场(东方红路店)、团泊启彩奥莱EAC教学科研实验场所静海中小学劳技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天津体育职业学院EAD建筑工程与生产地独流工业园、子牙环保产业园、精艺乐器厂、天津市静海振兴乐器厂、海旺图书设备厂、唐官屯物流园区、正东科技产业园、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东环物流园、天津爱玛科技公司、台玻天津玻璃有限公司、欧派集成家居有限公司、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大邱庄钢材市场、天津源泰德润集团、津海工业园、大屯工业区、中旺工业园、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老东乡食品有限公司、天津市益民金星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盛兴乐器厂、鑫湖工艺品有限公司、燕京乐器厂、天津市宏艺乐器有限公司、天津市古城乐器有限公司、天津鹦鹉乐器有限公司EAE文化活动场所大邱庄文化广场、萨马兰奇纪念馆、西双塘剧院、静海区图书馆、静海区少儿图书馆、静海区文化中心、静海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静海区新闻中心、文化学习中心主类亚类基本类型资源单体E建筑与设施EA人文景观综合体EAF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西双塘民俗风景区、方舟天马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天津光合谷旅游度假区、西双塘兴龙温泉生态城、天下第一象景区、松江生态静海南海森林公园、嘉泰公园、松江生态静海南海森林公园、友好街健身公园、城南公园、绿源生态园、翠湖公园、玉带公园、舜日公园、松江团泊湖高尔夫球会EAG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天津移兴寺、天津城隍庙、关帝庙、天宁观、药王庙、佛道馆、观音庙、大愿极乐寺EAH交通运输场站静海火车站、陈官屯站(火车站)、唐官屯站(火车站)、独流火车站EAI纪念地与纪念活动场所静海烈士陵园、天津岳飞文化纪念馆、天下第一坛遗址纪念碑EBE桥梁独流碱河桥、团泊大桥EBK景观农田北大荒农场、台头西瓜园、郝建西瓜园、天津市静海区美源蔬菜种植家庭农场、林海嘉园农家院、满意庄生态采摘园、蜻蜓原生态采摘园EBP特色市场台头西瓜蔬菜批发市场EBM景观林场天津兰茵苗木种植基地、李兄庄园、康学田冬枣采摘园、天津市静海区亿缘果树种植家庭农场F历史遗迹FA物质类文化遗存FAA建筑遗迹姜太公钓鱼台、天津东滩头东汉墓群FB非物质类文化遗存FBB地方习俗杨家将在静海的传说(市级)、姜子牙的传说(市级)、八大帅、老龙湾的传说、独流镇兴隆大街的传说、独流醋的传说、东淀洼沼泽城的传说、钟姑祠的传说、西钓台古城的传说、曹村移兴寺的传说、状元饺子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岳飞后人在静海的故事、郑布政吃马的传说、凤凰台的传说、李爷的传说、酄里主类亚类基本类型资源单体F历史遗迹FB非物质类文化遗存FBB地方习俗庙会、陈官屯青麻叶大白菜种植习俗、陈官屯红皮蒜种植习俗FBD传统演艺瑞云图龙灯会(市级)、津门北韵禅乐(市级)、大六分村登杆圣会(市级)、静海劳动号子、谭庄子音乐会、重阁会(节节高)、凤仪村杆会、姚庄子落子会、张高庄龙灯会、丁家房子落子会、王二庄村文高跷、子牙镇武高跷、小中旺骑象、特敏轩文武高跷会、台头镇胜利村青年高跷会、台头镇和平村高跷会FBE传统医药莒氏疮疡膏、静海烫伤药、“元氏苙元堂”冷疗贴、“华贞本草”美白祛斑中药粉FBF传统体育赛事静海迷踪拳(市级)、独流通背拳(市级)、霸王鞭、独流苗刀、静海燕青拳FBZ传统手工艺王氏民族管乐器制作技艺(市级)、陈官屯冬菜制作技艺(市级)、独流老醋酿造技艺(市级)、老东乡中旺肠子制作技艺(市级)、独流锅巴制作、独流焖鱼制作、独流火烧制作、双塘“刘记”蛐蛐罐的制作、双塘包子的制作、静海“李记”香油制作、“庆丰源”刘记手工馒头制作、盒子花的制作、陈官屯“浙醋”制作、陈官屯冬菜的制作、中旺“信记”焖子制作、沿庄刘氏二胡制作、张氏木工制作、胡连庄杨氏手工柳编技艺G旅游购品GA农业产品GAA种植业产品及制品甜天下西瓜(台头西瓜)、禾鑫晟番茄、易丰源番茄、金星芝麻油、马广成冬枣、靳峰缘冬枣、石头门坎素包、静海金丝小枣、独流老醋、雪白瓜子、白记饺子、青麻叶大白菜GAC畜牧业产品及制品曹记驴肉GAD水产品及制品水韵盈福南美白对虾、酸沙紫蟹GAE养殖业产品及制品凤铭园无公害富硒鸡蛋主类亚类基本类型资源单体H人文活动HA人事活动记录HAA地方人物高尔俨、张兰德、曹福田、杨瑞符、孙良诚、董健民、于树德、董秋斯、刘魁立、郭龄、侯幼珍、边同升、甘长霖、张秋生、赵恩才HB岁时节令HBC现代节庆天津(静海)手风琴艺术节暨鹦鹉杯全国手风琴大赛、银锄杯全国漫画大赛、团泊洼诗歌节、台头西瓜文化旅游节、大美静海—京津冀年货节、台头镇北二堡村油纸伞文化艺术节、静海区文化艺术节、静海区海棠文化节、品味静海·京津冀文化旅游美食节、团泊湖温泉文化生态旅游节、陈官屯镇运河文化旅游节、“大美静海”京津冀健康体育节、品味静海·京津冀年货节、中国农民丰收节6928209附表二“十四五”静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重点项目一览表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开发思路1文化事业主导型静海区文化中心建设项目静海区文化中心包括:新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含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2天津书法艺术馆建设项目天津书法艺术馆启动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天津书法艺术馆建设,扩大“中国书法之乡”影响力。3静海区农家书屋建设项目静海区村庄对加强推进乡镇基础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达到国家公共文化建设标准,制定《静海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推进全民阅读。4文化产业主导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运河沿岸乡镇,村深度挖掘整理运河沿岸的民俗活动,民间手艺,传统美食,开发乾隆下江南大型表演活动,依托运河水上游船开展运河物流文化主题游乐,推进娱乐休闲产品开发。5子牙河沿岸提升改造项目子牙河沿岸延伸子牙河(二堡段)游船下游、建设运河驿站和码头等。6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项目天津健康产业园以大数据、智能化为支撑,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发展体育休闲产业,构建康体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健康生活先行区;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企业、大学以及科研、医疗、体育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形成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对外开放新模式,打造国际合作示范区。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开发思路7文化产业主导型天立独流老醋技艺体验园创建项目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借助“独流老醋酿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普教育、工业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醋文化”主题展馆,建设相应旅游配套,打造天津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8静海“李记”香油技艺研学园创建项目天津市益民金星食品有限公司以静海“李记”香油制作为基础、老字号品牌为载体、休闲康养旅游作延伸,打造香油文化游览体验、康养娱乐等休闲园区。9子牙王氏民族管乐制作技艺科普园创建项目天津盛兴乐器厂不断规划完善园区环境及配套服务,对乐器特色产业加强创意设计和品牌塑造,打造富有创意、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旅游项目。10旅游产业主导型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项目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丰富景区的旅游业态,健全景区体系。景区内通过引入工艺研学科普业态,会议会展商务业态、体验游览亲子业态等内容增加景区的可游览性。11萨马兰奇纪念馆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萨马兰奇纪念馆景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景观环境,提升旅游形象和服务水平。12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仁爱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园景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景观环境,植入智能化设施。序号项目类别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开发思路13旅游产业主导型天津光合谷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天津光合谷旅游度假区提升景观环境,景区智能化建设,丰富游客体验。14文旅融合主导型台头镇北二堡村市级文化旅游村建设项目台头镇北二堡村打造游客中心、村庄标志性建筑、停车场的新建、游览慢行步道、改建食宿一体民宿、新建耕读和民俗展览馆。15陈官屯镇张官屯村市级文化旅游村建设项目陈官屯镇张官屯村将乡村观光旅游体验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开展花卉项目种植,形成花圃观光和展卖的景点。16天津国际青少年交流中心建设项目团泊新城东区打造即军训、农耕、综合实践课、户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中心。17团泊湖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团泊湖景区以休闲度假为核心,融合生态人居、康体养生、文化体验、旅游观光、城市休闲等多种旅游功能,提升团泊湖公共休闲旅游价值,将其打造成湖泊型休闲度假综合体。附件:【全文下载】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的通知(1.文化旅游篇).doc|政策解读《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一图读懂】《天津市静海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十四五”规划》|相关政策|相关报道
天津静海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天津市静海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办法》政策解读
2024-12-17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天津市静海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办法的通知
2024-11-26
《静海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2024-08-05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静海区2024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的通知
2024-07-17
《静海区2024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政策解读
2024-07-17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静海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4-06-18
关于印发《静海区鼓励减免公开招标项目投标保证金的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2024-05-10
天津市静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静海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4-05-07
关于强化预算单位采购人主体责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通知
2023-08-17
《静海区2023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政策解读
2023-07-17

工业企业选址
-
工业用地信息
-
现成厂房租金
-
仓库冻库租购
-
招商引资政策

商务咨询服务
-
注册公司选址
-
产业政策匹配
-
法律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