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滨海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亿元
202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450亿元大关,实现453.82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23.88%。滨海新区通过政策激励和优化服务机制,有效激发技术交易活力,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目前,滨海新区已启动2022年发展部署,深化技术市场改革,助力创新立区战略实施。 (一)滨海新区技术交易的快速增长,与当地创新性政策支持密切相关。天津市滨海新区在全市率先推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分级奖励制度,依据成交额给予差异化资金激励,充分调动机构工作积极性。这一举措被《科技日报》援引为“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机制”,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同时,滨海新区科技部门强化技术合同认定规范管理,确保交易数据真实可溯,为区域创新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二)滨海新区重点推动技术合同服务与重大创新平台深度结合,打通产学研转化链条。依托天津大学科技园、海河实验室等载体,滨海新区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匹配。据天津市科技局公开信息,滨海新区将“细胞谷”等特色产业平台纳入技术交易网络,加速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落地。此外,拓展“管家式”服务范围,为交易主体提供全流程政策辅导、合同审核支持,大幅提升服务覆盖效率。 (三)2022年,滨海新区明确技术交易规模突破500亿元的目标,已开展系统性工作部署。通过强化对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动态调度,滨海新区科技局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协同,拓展新兴领域合作。人民网报道指出,滨海新区以技术合同服务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下一步,天津市滨海新区将进一步扩大“管家式”服务版图,增强技术市场辐射力,为天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 (四)滨海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0亿元,标志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跃升。光明网分析认为,此举不仅反映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提升,更强化了天津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科技枢纽地位。未来,滨海新区将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速构建“研发—交易—产业化”闭环,推动技术合同交易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06-30
-
【2022年滨海新区招商】天津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政企协同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天津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政企协同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一、召开专题座谈会,搭建政企沟通桥梁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 “经开区”)于某年举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座谈会,邀请区内 30 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代表参会。座谈会上,企业家们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问题,如用工成本上升、供应链不稳定、政策解读不及时等,提出意见建议;经开区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问题逐一回应,现场解读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具体事项,形成 “企业出题、政府答题” 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聚焦企业需求,实施精准服务举措 经开区以座谈会为契机,梳理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在要素保障方面,建立用工服务平台,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缓解企业 “招工难” 问题;在融资服务方面,联合金融机构推出 “经开区惠企贷”,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与担保服务;在政策落实方面,建立 “政策专员” 制度,为企业提供 “一对一” 政策解读与申报指导,确保惠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此外,该区还推行 “企业宁静日” 制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让企业专注于创新发展。 三、构建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生态 经开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常态化工作,建立 “定期走访 — 问题收集 — 跟踪督办 — 效果评估” 的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季度企业满意度调查、年度营商环境评估等方式,动态掌握企业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同时,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商业欺诈等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进绿色园区建设,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宜商宜业的产业生态。
2022-05-23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