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宝坻:新一代智能CRTSIII型轨道板生产线正式投产
2022年11月,天津市宝坻区潮阳街道迎来重大产业发展成果,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宝坻轨道板场新一代高智能CRTSIII型轨道板生产线顺利建成并正式投产。该项目的成功落地,是天津宝坻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成果,将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为国家重点工程京唐高铁的建设提供关键保障。 一、智能化生产体系构建行业标杆 中铁十四局宝坻轨道板场总占地面积达160亩,其核心生产设施为一套先进的“1+6”流水机组法轨道生产线,即1条主要生产线配合6条养护线协同运作。为满足高效生产需求,该场配备了120套专业模具,形成了年产43800块轨道板的强大产能。作为国内智能化轨道板生产领域的代表,该生产线在建设过程中全面采用了新一代智能控制技术,从原材料配比、混凝土浇筑到精准养护、成品检测等各个环节均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管理,有效确保了轨道板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 二、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工程需求 京唐高铁作为连接北京与唐山的重要快速通道,对轨道工程质量有着极高要求。中铁十四局宝坻轨道板场目前已明确承担京唐高速铁路40991块轨道板的生产任务。此次高智能生产线的投产,将为京唐高铁提供高质量的轨道基础部件,其生产的CRTSIII型轨道板具有结构稳定性好、耐久性强、平顺性高等特点,能够适应高速列车运行时的严苛条件,为京唐高铁实现安全、高速、舒适的运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轨道板场的投产运营,不仅直接为天津宝坻区带来了可观的产值和税收贡献,更在产业链带动、就业促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项目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供应、设备维护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这将有效拉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该轨道板场的成功运营也将提升宝坻区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形象,为后续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地积累经验、营造良好环境。 四、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新一代高智能CRTSIII型轨道板生产线在设计和建设中,充分融入了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电力以及原材料的精准控制,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生产线采用的先进工艺和技术,也代表了当前国内轨道板生产领域的最高水平,其成功应用将为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模式,推动整个轨道板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京唐高铁轨道板在天津宝坻区的正式投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随着后续生产的全面展开,中铁十四局宝坻轨道板场将持续发挥其技术优势和产能优势,为京唐高铁的顺利建成通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天津宝坻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2025-08-11
-
宝坻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扩容 33家新锐入选助推产业升级
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宝坻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梯度培育机制,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扩容。2016年,该区新增中精微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3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攀升至91家,科技型企业贡献率达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40%,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政策赋能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 宝坻区科委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国家重点领域,建立动态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通过"调研建档+分类指导"模式实施靶向扶持。针对企业申报痛点,开展专题培训会、线上答疑、一对一辅导等组合服务,申报成功率显著提升。对于通过认定的企业,除享受国家税收减免10%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0%政策外,还可获得市区两级财政20万至50万元奖励,申报费用补助比例达50%。 二、创新生态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入选企业80%为年产值超亿元的科技型骨干,其研发投入强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以中精微仪器为代表的新晋企业,在精密测量、智能传感等领域拥有27项核心专利,技术转化率达81%。区级科技项目申报明确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形成"认定-扶持-反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 目前宝坻区已形成"3+X"高新技术产业格局,新能源装备、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贡献率同比提升12%。91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超200家,构建起从研发设计到成果转化的完整产业链。区内建成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和5个专业孵化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亿元。 四、梯度培育谋划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四级培育梯队,宝坻区计划三年内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番。重点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目前已有6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4项。未来将强化京津冀技术协同,规划建设跨区域产学研联合体,进一步放大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2025-08-11
-
宝坻区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
宝坻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聚焦制造业升级、服务业扩容和农业现代化三大领域,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业态引进,全面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最新规划显示,该区将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实现新兴产业占比显著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跨越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新兴产业引领制造业能级跃升 宝坻区将太阳能光热、绿色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产业链招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全区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突破50%,预计年内将达到56%。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实施质量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完成80家企业转型升级,并清理三分之一以上的低效企业,释放土地资源超千亩。 二、现代服务业构建经济发展新支柱 依托邮储银行后台服务基地等重点项目,宝坻区着力培育现代金融、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年内将举办4场以上专题招商活动,重点引进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高端项目,目标新增楼宇经济企业2000家。休闲旅游与健康养老产业同步升级,结合潮白河生态资源,打造“文旅+康养”融合示范区。 三、都市型农业赋能乡村振兴 聚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代化,宝坻区推进50个美丽村庄建设,并打造3个市级特色农业示范村。通过“一村一品”提质工程,40个旅游村将完成业态升级,结合结对帮扶机制,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20%。 四、政策协同优化产业生态 该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重大产业项目给予用地、融资等支持,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同时强化京津冀产业协作,吸引北京疏解项目落地,目前已有30余家科技型企业达成转移意向。 五、创新驱动培育增长极 规划建设新能源与信息技术两大创新中心,联合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通过“智造宝坻”行动计划,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2025-08-11
-
宝坻区加速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枢纽节点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宝坻区将交通路网建设作为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实施"路网畅通工程"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能级。近期召开的专题会议部署了千米桥综合枢纽、津围公路拓宽等七大重点项目,标志着该区以交通先行战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格局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战略定位凸显交通先导作用 作为京津唐几何中心,宝坻区立足"轨道上的京津冀"节点定位,将交通建设与产业布局深度耦合。当前推进的广阳路、南城路改造工程,直接衔接京唐、京滨两条城际铁路,形成"15分钟进京高铁圈"的立体交通网络。区域内规划建设的交通综合服务站,将整合公交枢纽、物流配送等复合功能,显著提升要素流通效率。 二、创新机制破解建设瓶颈 面对重大基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宝坻区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商混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建立专项债券、PPP合作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保障津围公路拓宽等工程顺利实施。在项目管理方面推行"领导小组+专班"双轨制,实现从规划审批到施工建设的全流程提速。 三、标准升级构建现代化路网 按照中等城市发展标准,全区路网规划突出三个提升:一是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提升,重点路段拓宽至双向六车道;二是智能交通设施覆盖率提升,新建道路同步部署物联网感知设备;三是绿色建造标准提升,在材料站建设中推广应用再生建材。公交总站搬迁工程将引入TOD开发理念,实现交通枢纽与商业功能的立体复合。 四、区域协同释放发展动能 以交通互联互通促进产业协同,宝坻区正形成"一核两带"的空间布局。北部依托高铁枢纽发展现代服务业,南部通过津围公路衔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千米桥区域作为重点打造的物流节点,将显著降低区域内企业物流成本,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 当前,宝坻区交通建设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提升阶段。通过建立"规划-建设-运营"全周期管理体系,确保三年内形成"五纵七横"主干路网格局,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基础支撑。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加速,该区作为区域交通中心的核心优势将持续显现。
2025-08-11
-
宝坻区千亿级项目集群签约落地 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添新动能
天津市宝坻区通过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20个高端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规模达1341.9亿元,刷新区域单次招商纪录。此次签约涵盖军民融合、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宝坻区产业升级进入新阶段。 一、国家级战略赋能区域发展 本次签约以"践行新思想携手京津冀建设新宝坻"为主题,重点展示区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枢纽价值。军民融合产业新城项目作为核心工程,由多家央企联合投资千亿元,将构建"产城融合"示范样板。同期落地的中欧生物科技应用基地等项目,凸显宝坻区在承接首都资源疏解中的独特优势。 二、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签约项目覆盖三大产业领域:在高端制造方面,高性能锂电池材料、配电自动化基地等7个十亿级项目形成技术集群;现代服务业领域,嘉民电商园、出版电商基地等项目完善产业配套;都市农业板块通过田园综合体实现三产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健康产业占比显著提升,宜善医疗城与铂鑫医疗设备项目总投资达80亿元。 三、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宝坻区依托"京津双城半小时交通圈"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重点打造"两区三园"产业载体。京唐、京滨高铁开通后,区域新增产业用地超20平方公里,为超级电容研发中心等科技项目提供空间保障。历史数据显示,该区域近三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25%以上。 四、创新生态培育长效机制 通过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宝坻区已形成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此次签约项目中,14个亿元级项目均配备专项扶持政策,包括人才公寓、研发补贴等配套措施。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基础。 此次集中签约不仅体现宝坻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节点作用,更通过千亿级项目导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随着系列项目的落地实施,该区域有望形成2000亿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5-08-11
-
宝坻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打造京东投资创业新高地
宝坻区近年来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等举措,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数据显示,当地新增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多个百亿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聚焦重大项目牵引作用 宝坻区将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经济工作核心,建立区街两级项目联动机制,重点推进240个区级项目和450个街镇项目。通过建立项目全周期管理台账,实施“问题清单”销号制度,推动总投资超240亿元的项目建设提速。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引入了一批具有产业链带动效应的标杆项目。 二、构建多维招商体系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位优势,宝坻区整合交通、生态、土地等资源,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开展精准对接。创新采用“链长制”招商模式,围绕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成功引进69个来自重点地区的优质项目,其中中信国安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计划投资近600亿元。同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实现从签约到落地的闭环服务。 三、打造一流产业承载平台 加速推进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建设,通过盘活存量工业用地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实施“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将项目审批时限压缩40%以上。配套出台科技创新十条等政策,建成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13个,形成“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培育体系。 四、深化营商环境改革 开展优化发展环境专项行动,推行“一网通办”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建立政企沟通“直通车”机制,累计解决企业诉求320余项。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5.6%,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数量创历史新高。 当前,宝坻区正通过“产业+载体+服务”三维发力,逐步形成高端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活跃的发展格局。随着系列改革举措的持续深化,这片京东热土正在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投资创业目的地。
2025-08-11
-
宝坻供销系统首季迎开门红 电商助农与科技园区成增长新引擎
在深化综合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宝坻区供销合作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与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招商引资与经济效益双突破。1-2月全系统利润同比激增近3倍,连锁网络全覆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成为关键驱动力。 一、综合改革激活发展动能 宝坻区供销社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强化政策对接、完善安全管理等举措,推动全系统经营质效提升。1-2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0.94%,连锁门店总数达548家,实现区域内100%覆盖,为农村消费升级奠定基础。 二、电商平台赋能农产品流通 依托全国性电商平台资源,宝坻区整合15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点,构建“线上展示+线下配送”双轨体系。特色农副产品通过数字化渠道加速流通,1-2月社会商品零售额超4.34亿元,线上销售占比显著提升。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价值链 打破传统农资销售局限,联合农业技术部门开展测土施肥、土壤改良等专项服务,推动单一流通向全产业链转型。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启动后,预计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标准化生产技术支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四、安全运营与党建双轮驱动 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员工培训,宝坻区供销社同步推进风险防控与人才梯队优化。1-2月安全生产零事故,为利润总额突破919万元提供保障,282.92%的增速凸显管理效能释放。 当前,宝坻区供销系统正以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为新抓手,探索“产销研”一体化模式,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力。
2025-08-10
-
宝坻口东工业区抢抓新春生产黄金期 政企联动冲刺首季开门红
新春伊始,宝坻口东工业区以"开局即决战"的奋进姿态全面掀起生产热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该园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推动区内企业快速复工复产,旭辉恒远等龙头企业产能同比提升20%,环保小镇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展现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一、龙头企业领跑复工复产热潮 旭辉恒远塑料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拉丝、圆织等工序生产线全速运转,200名新入职员工经培训后已投入生产。作为中国塑编行业20强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抗阻燃塑料袋、吨袋等产品凭借国际认证资质,持续巩固欧美市场份额。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新疆、银川等地订单已排至第二季度,缝制等工序通过"老带新"模式实现产能爬坡。 二、产业链协同激活园区发展动能 园区内30余家配套企业同步恢复生产,形成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出口的完整塑编产业链。部分企业引进自动化织布设备,生产效率提升15%;物流仓储板块新增3条智能分拣线,保障产品48小时内发往全国。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使园区在京津冀塑料制品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 三、基建升级构筑产业发展硬支撑 口东工业区启动长荣道等主干道扩建工程,同步推进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环保小镇项目完成3平方公里土地平整,中船重工合作板块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园区通过"七通一平"基建标准,吸引7家环保科技类企业签约入驻,预计年新增产值超10亿元。 四、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极 园区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引进智能装备制造等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有4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个产学研项目完成成果转化。通过"政策包+链长制"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关键问题,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五、多元保障破解用工需求难题 针对节后用工高峰,园区联合人社部门开展专场招聘,组织20余家企业赴周边地区招才引智。旭辉恒远等企业通过提高餐补、优化住宿条件等措施,员工返岗率达96%。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年内将培养600名专业技术工人,为产业升级储备人才资源。 当前,宝坻口东工业区正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建立重点项目周调度机制,确保首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以上,为全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10
-
宝坻口东工业区首瑞电器智能化生产基地试产加速区域产业升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宝坻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首瑞(天津)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该项目一期工程现已进入试生产阶段。作为对接首都资源的高端制造标杆,企业引进德国工业4.0标准生产线,标志着区域智能装备产业迈入新阶段,将为清洁能源与电力系统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一、智能化工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瑞天津基地落料生产线已完成安装调试,该生产线集成自动上下料、智能码垛及复杂加工功能,实现钣金生产全流程无人化操作。试生产期间,设备运行稳定性达到设计标准,预计正式投产后生产效率可提升30%以上。企业技术团队正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最终优化,未来将通过数据互联实现生产全周期可视化管控。 二、全产业链布局助力新能源发展 作为首瑞投资管理集团在华北地区的重要布局,天津基地与北京人民电器厂等兄弟单位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产品覆盖智能电网保护设备、核电配套钣金件等细分领域,其中光伏逆变器柜体等产品已通过多项国际认证。二期低压电器车间规划显示,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洁净能源电气设备集成生产基地。 三、订单与产能释放区域经济活力 尽管尚处试运行阶段,企业已获得来自华南、西北等地区的批量订单,涉及智能配电柜等核心产品。市场反馈表明,其精密钣金加工技术有效解决了新能源领域定制化需求痛点。按规划,北京原有产能全部迁移至宝坻后,年产值规模可覆盖京津冀60%以上的特高压配套设备需求。 四、产城融合培育高端制造生态 口东工业区依托该项目加速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目前已形成以首瑞为龙头的电气装备产业集群。宝坻区相关部门表示,该基地提供的1500个技术岗位将定向培养本地技能人才,同时带动周边物流、检测等服务业发展。产业迁移产生的技术外溢效应,有望推动区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进程。
2025-08-10
-
宝坻区以创新形式推动十九大精神进企业 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宝坻区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学习宣贯活动,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分层分类推进学习全覆盖 宝坻经济开发区联合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组建专项工作组,针对企业党员、管理层和一线职工的不同特点,定制差异化学习方案。例如,通过“车间微党课”“班前十分钟”等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北大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开设专题研修班,重点解读报告中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论述。调研显示,辖区85%的规上企业已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 二、重点项目牵引发展实践 以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天龙钨钼等企业为试点,将十九大精神转化为具体发展举措。北玻玻璃生产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能耗降低12%,林德英利新能源项目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录。宝坻经济开发区同步推进“党建+产业链”建设,在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形成6个产学研联合体。 三、协同发展深化区域合作 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宝坻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年内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7个。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家,腾退土地资源用于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北大科技园天津基地引进高端人才团队11个,带动园区研发投入增长23%。 四、长效机制保障落实成效 建立“季度督查+年度考评”机制,将学习成效纳入企业评优指标。宝坻区政协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推动解决企业环保设施升级等实际问题26项。目前,全区企业党组织已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300余场,形成高质量发展建议提案140余份。 通过系统化部署,宝坻区实现了十九大精神学习与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园区转型升级探索出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2025-08-1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