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招商】武清区创新机制激发农村活力 多维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农林牧渔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2日
天津市武清区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联动,构建起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土地集约化、人才专业化、帮扶精准化、政策系统化为抓手,全面激活农村资源要素。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技能培训、实施困难村振兴计划、落实惠农政策等举措,形成农民增收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一、创新土地经营模式释放规模效益
武清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2023年启动的"十社联动"计划,通过整合零散耕地形成连片种植区,配套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和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在河西务镇等试点区域,土地流转率提升至65%,推动小麦、蔬菜等主导产业实现机械化率超85%。同时建立"合作社+龙头企业"订单农业模式,与食品加工企业签订长期采购协议,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
二、分层分类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工程
依托天津市百万人才技能培训计划,武清区构建"区级实训基地+镇街教学点+田间课堂"三级培训网络。2023年累计开设农产品电商运营、新型农机操作等48个专项课程,其中无人机植保技术培训使300余名学员实现跨区就业。针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开设的现代农业管理课程,培育出170名具有标准化生产能力的产业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
三、精准施策破解集体经济薄弱难题
对纳入市级帮扶名单的106个经济薄弱村,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工程。2022年起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在大良镇发展菌菇种植,在高村镇建设休闲农业综合体,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建立村集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产租赁、劳务外包等方式,使帮扶村年均增收达25万元。2023年第三方评估显示,受帮扶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9.3%,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四、政策集成放大惠农资金乘数效应
系统整合各级财政支农资金,2023年发放农业支持保护补贴1.2亿元,覆盖粮食种植面积58万亩。创新"补贴+信贷+保险"政策包,对购置北斗导航播种机的农户给予30%累加补贴,推动全区农机总动力突破92万千瓦。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主要作物全覆盖,开发气象指数保险等6个创新险种,在2023年夏季汛期中为受灾农户挽回损失超800万元。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资源要素优化,武清区已形成"产业带动-能力提升-政策托底"的增收保障体系。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当地农民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至61%,工资性收入占比达32%,呈现多元化增长特征。这种系统化推进模式,为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