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以知识产权为引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知识产权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天津市通过搭建知识产权转化平台、优化政策服务体系,正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近年来,当地通过举办多层次创新创业赛事、设立专项奖励机制,推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项目与资本深度对接,加速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一、构建知识产权赛事矩阵激发创新潜能
天津市已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知识产权竞赛体系。除连续两年举办省级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发明与设计大赛外,还针对高校群体、高新技术企业、外观设计领域开展专项赛事。2023年数据显示,系列赛事累计吸引参赛项目超2000项,其中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国家战略产业的成果占比达65%,形成“筛选-培育-推广”的成果转化闭环。
二、首创省级专利奖项强化制度保障
在全国范围内,天津市率先设立政府主导的专利创业奖,通过资金奖励、政策倾斜等方式,重点扶持具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该奖项评审标准突出“产业化潜力”,要求参评项目必须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并通过试点验证。2022年以来,已有37个项目获得该奖项,其中8个项目实现规模化生产。
三、打造投融资对接生态圈加速成果转化
2023年举办的专利项目投融资对接会,首次采用“路演+闭门洽谈”双轨模式。参会项目均通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16家金融机构现场提供债权融资、股权合作等差异化服务。目前,智能机器人关节控制器等6个项目已进入量产筹备阶段,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5亿元。
四、聚焦国家战略布局产业集群
所有参赛及对接项目均对标《中国制造2025》重点方向,与天津市规划的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十大高端产业集群深度契合。例如某生物医药企业的新型药物缓释技术,既符合国家生物经济规划,又填补了本地产业链空白,目前已纳入重点园区招商引资名录。
五、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从赛事选拔到产业化落地,天津市构建了包含专利导航、法律咨询、技术经纪在内的12项配套服务。特别在高校成果转化方面,通过建立“专利池”共享机制,已促成14所高校与制造业企业达成技术转让协议。
这种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创新驱动模式,正在重塑天津的产业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的双轮驱动,不仅提升了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更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性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