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新能源生态布局提速 充换电网络覆盖多场景
新能源产业
所属地区:天津-东丽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天津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招商引资,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协同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本年度该市在车辆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和整车制造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试点与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为新能源产业生态发展奠定基础。
一、车辆市场推广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本年度首季度,天津新能源汽车新登记注册量突破六百辆。截至当季末,该市新能源汽车累计投放总量达三千四百余辆,其中完成注册手续的车辆占比近八成。车辆类型涵盖乘用车、物流车及特种作业车辆,消费主体逐步由公共领域向私人用户扩展。政策激励与使用环境改善共同推动了市场渗透率提升。
二、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形成多点突破
核心城区与重点区域充电网络建设进入加速期。目前已完成两百余个充电终端建设,覆盖行政办公区、商业综合体、居民社区及企业园区等多类场景。东丽区作为首批示范区,正将充电站点延伸至医疗机构、教育场所及公共停泊区;西青区已启动第二批区域化试点,规划在公共服务场所与居住区配套建设充换电设施。双区联动模式初步构建起十五分钟充电服务圈。
三、整车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资质突破
五家本土企业实现新能源汽车量产突破。其中两家企业取得国家乘用车生产许可,三家企业获批专用车型公告目录。在研发领域,某车企两款纯电动原型车获准开展道路测试,累计四辆测试车辆启动实况数据采集。本地企业已形成覆盖乘用、物流及特种作业车辆的制造能力,年规划产能超过十万辆规模。
四、公共领域电动化进程加速推进
公交系统电动化转型进入实质建设阶段。五百辆纯电动巴士配套充电场站完成全域选址规划,共确定十六处能源补给站,三座枢纽站场已具备施工条件。该工程采用智能群充技术方案,单站可满足三十至五十辆大巴同步充电需求。项目建成后,核心城区公交电动化率将提升二十个百分点。
五、政策体系完善驱动产业生态升级
天津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方案,建立跨部门联席机制推动技术标准统一与数据平台互联。在财税支持方面实施购置补贴、充电服务费分级定价等配套措施。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基础设施运营,已促成多个锂电池回收、驱动电机研发项目落地投产。
六、场景化应用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在共享出行领域,首批三百辆新能源租赁车辆投入示范运营,采用车电分离商业模式降低用户成本。物流集散中心建成智能换电站,实现三分钟快速电池更换。邮政快递领域启动电动替代计划,主要品牌企业年内将完成百分之三十干线车队电动化更替。
七、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依托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天津组建燃料电池、智能网联等五个联合实验室。在动力电池领域突破固态电解质关键技术,能量密度提升百分之四十。完成首条车规级碳化硅功率模块产线建设,填补华北地区产业链空白。高校科研团队在无线充电、V2G电网交互领域取得十七项专利突破。
八、未来三年发展规划锚定新目标
按照最新产业路线图,天津将在制造端形成年产五十万辆新能源汽车能力,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百分之七十。基础设施方面规划建成公共充电终端一万五千台,实现重点乡镇全覆盖。通过实施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可再生能源电力在交通领域应用比例将提升至百分之三十五,全面构建低碳交通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