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旅游经济开发区财政跨越与民生发展新篇章
旅游业
经济开发区
财政资金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近年来,黄山市旅游经济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实现区域财力显著提升。全区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轴,在强化税源培育、优化收支结构的同时,深化公共服务创新,形成了财政增收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一、构建多元化财源增长体系
为夯实财政基础,该区建立产业链精准招商机制,重点引入生态文旅、康养度假、数字创意等新兴业态。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同步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税收服务清单制度。在税源管理方面,整合税务、市场监管及商务部门数据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对酒店集群、旅行社、旅游商品制造等特色行业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国税地税联合组建重点税源工作组,开展旅游消费场景发票风险排查,完善跨区域工程税收协作清缴机制,实现税收征管全过程闭环管理。
二、深化财政管理效能改革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穿透式改革,建立专项资金“立项-执行-评价”全链条追踪机制。严控行政运行成本,将节约的“三公”经费等财政资源重点投向三方面:完善全域旅游交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研学旅行基地等文旅融合项目,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富民工程。设立财政运行调度指挥中心,实施财政收入质量红黄蓝预警机制,重点监控门票经济向二次消费转化率、过夜游客消费贡献度等核心指标,提升财政资源调配前瞻性。
三、创新民生福祉实现路径
构建“财政资金+集体经济”的社区共富模式,探索景区门票分成反哺社区居民机制。在乡村旅游升级方面,打造古村落活态保护示范区,财政补贴引导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星级民宿。建立民生诉求“双线受理”机制,线上开通智慧旅游平台民生板块,线下设立景区服务驿站,优先解决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旅游旺季水电保障等民众反映集中的问题。通过财政补贴非遗工坊进驻景区,培育本地特色商品产业链,带动居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三成。
四、激活旅游经济乘数效应
实施旅游消费场景财政激励计划,对开发夜间光影秀、沉浸式演艺等创新业态给予税收返还。财政资金重点撬动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建成覆盖景区、酒店、餐饮的消费大数据监测系统,辅助经营主体优化服务供给。创新旅游服务质量保障金财政托管模式,建立涉旅纠纷先行赔付机制,该项举措获评全国旅游消费环境建设典型案例。
五、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该区在全国率先试点旅游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财税政策。将财政收入增量部分按比例划入“乡村振兴专项池”与“旅游创新基金”,已支持古驿道修复、高山茶园体验基地等32个特色项目。通过财政奖补政策引导旅游企业设立共享用工平台,缓解季节性用工矛盾。数据显示,该举措每年减少企业人力成本约千万余元,惠及五千余位灵活就业人员。
通过系统化财源建设与财政管理创新,黄山市旅游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优质税源支撑精准投入—民生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产业升级扩大税基”的良性循环,为全国旅游主导型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