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协同京冀减排攻坚 绿色转型赋能产业升级
京津冀经济圈
产业升级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8日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天津立足区域生态共治需求,通过搭建技术转移平台、实施示范工程、强化招商引资等多措并举,携手京冀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协同减排注入新动能。
一、立足区域格局,筑牢协同减排基础
京津冀地区钢铁产业集中度高,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压力突出。天津主动承担区域环境治理责任,将协同减排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与北京、河北共同制定钢铁行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减排目标和时间表。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推动钢铁产能优化布局,引导高耗能环节向具备清洁能源和环保优势的区域集聚,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天津强化与京冀在环境监测、执法联动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区域环境数据共享,为协同减排提供科学支撑。
二、搭建技术桥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为破解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瓶颈,天津着力构建跨区域技术转移对接平台。该平台整合北京、河北及本地高校、科研机构的环保技术资源,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数据库,涵盖余热余压利用、烟气超低排放、固废资源化等领域。通过定期组织技术对接会、成果展示会,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精准对接。例如,相关平台推动天津钢铁企业与北京高校合作,引入高效除尘脱硫技术,实现污染物排放浓度显著降低。同时,平台设立技术服务热线和线上对接窗口,为京冀钢铁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加速绿色技术在区域内的推广应用。
三、实施示范引领,推动行业整体提升
天津以钢铁行业为重点,启动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建设,选择工艺基础好、改造意愿强的企业作为试点,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转型样板。示范工程聚焦生产全流程优化,从原料进口、冶炼加工到产品出厂,推行清洁生产标准。部分示范企业通过建设封闭式料场、升级烧结机脱硝系统、应用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吨钢能耗下降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在此基础上,天津组织区域内企业参观学习示范经验,编写《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导则》,引导更多企业对标改造。目前,示范工程已带动京津冀多家钢铁企业实施技术升级,行业整体环保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四、强化人才支撑,念好绿色发展“大学”
天津将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通过“绿色大学”模式,联合高校、行业协会开展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环保政策法规、节能减排技术、碳管理等方面,邀请专家学者、企业技术骨干授课,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等方式提升培训实效。同时,天津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绿色实训基地,培养既懂生产又懂环保的复合型人才。部分钢铁企业通过参与“绿色大学”计划,培养了多名环保管理人才,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环保成本与生产效益的平衡。此外,天津还设立绿色人才专项补贴,吸引京冀地区环保领域专业人才来津创新创业,为区域协同减排提供智力支持。
五、优化招商导向,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天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准入,重点引进节能环保、新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项目。通过打造绿色产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供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包,吸引优质绿色企业落户。部分环保科技园区已引入多家从事烟气治理、固废处理的企业,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同时,天津推动现有产业与绿色项目融合发展,鼓励钢铁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合作,利用厂区屋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清洁能源替代。通过招商引资结构的优化,天津逐步构建起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产业体系,为协同减排提供产业支撑。
六、深化机制创新,保障协同落地见效
为确保协同减排措施落地,天津与京冀共同建立多层次合作机制。在政策层面,三地联合出台《京津冀钢铁行业协同减排行动方案》,明确各省市责任分工和重点任务;在市场层面,推动建立跨区域碳交易市场,探索碳排放权跨区域流转,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减排;在应急层面,建立重污染天气联合预警响应机制,统一应急减排标准,实现区域联动减排。此外,天津还设立协同减排专项资金,对跨省域节能减排项目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开展跨区域环保合作。通过机制创新,京津冀协同减排从零散合作迈向系统推进,形成了“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的治理格局。
七、聚焦长远发展,迈向绿色低碳未来
经过持续努力,天津协同京冀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下一步,天津将继续深化与京冀的合作,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聚焦氢冶金、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建设跨区域创新平台;二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能耗和排放的精准管控;三是拓展绿色金融支持,开发节能减排专项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解决企业转型资金难题。通过一系列举措,天津将与京冀携手,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共同守护京津冀的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