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数百家航空企业集聚 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凸显

航空航天产业 产业集聚区
所属地区:天津-滨海新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7日
近年来,天津滨海新区通过持续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形成显著聚集效应。目前,区域内已聚集约600家各类航空企业,在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构建起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火箭、卫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成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示范基地。
一、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显现,创新转化能力突出
天津滨海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地,以高新区、空港经济区、开发区西区为核心载体,形成了覆盖研发设计、核心制造、总装集成、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区域内涌现出一批具备高端研发能力的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推动滨海新区成为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创新资源的重要汇集地。这些企业在大飞机零部件制造、直升机整机研发、无人机系统集成、火箭与卫星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成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随着产业聚集度的提升,天津滨海新区航空航天产业链已从单一制造环节向“制造+服务”融合方向延伸,呈现出全链条协同发展的特点。在制造业领域,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核心零部件生产到整机总装的完整制造体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航空金融租赁、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业态快速发展,与制造业形成有效互补。目前,区域内航空制造与航空服务企业协同发展,600余家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抗风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重点项目引领产业升级,填补行业领域空白
天津滨海新区聚焦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重点方向,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引领产业升级。在直升机领域,区域内正推进轻、中型直升机规模化生产,同时积极推动重型直升机项目落地,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我国在直升机吨位方面的空白,提升我国直升机产业的整体实力。在大飞机领域,A330宽体客机完成和交付中心项目已按规划推进,该中心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大飞机产业链条,提升区域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水平。
四、产业发展目标明确,未来增长潜力可观
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已被确定为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区域明确了清晰的发展目标。按照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将达到1700亿元,其中航空制造业规模900亿元,航空金融租赁、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达到500亿元。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区域航空航天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重点项目的逐步落地,滨海新区航空航天产业的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研发创新平台支撑有力,技术突破成果丰硕
为支撑航空航天产业的创新发展,天津滨海新区构建了多层次的研发创新平台体系。区域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在航空材料、航空电子、发动机技术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的支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产业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天津滨海新区高度重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从土地供应、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区域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高端项目,精准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了“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良好效应。同时,通过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增强了区域对航空航天企业的吸引力。
七、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智力支撑更加坚实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引进和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区域内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实训基地,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同时,通过提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国内外高端人才落户,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八、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稳步增强
天津滨海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全球航空航天产业分工体系,加强与国际知名航空企业的合作交流。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参与国际项目等方式,区域内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A330宽体客机完成和交付中心等项目的落地,正是区域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成果,不仅提升了区域航空制造的国际化水平,也为国内企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搭建了平台。
九、航空物流体系日趋完善,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作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配套,天津滨海新区的航空物流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区域依托空港经济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构建了覆盖国内外的航空物流网络,提升了航空零部件、整机等产品的运输效率。同时,通过建设专业化的物流仓储设施、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实现了物流服务的精准化、高效化,为航空航天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十、航空金融租赁特色鲜明,产业服务模式创新
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天津滨海新区的航空金融租赁产业形成了独特优势。区域内聚集了一批专业的航空金融租赁企业,开展飞机、直升机等大型航空设备的租赁业务,为航空企业提供了灵活的融资解决方案。这种“制造+金融”的产业服务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初始投资压力,还促进了航空设备的流通和高效利用,成为推动区域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一、航空培训体系逐步健全,专业人才供给充足
为满足航空航天产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天津滨海新区积极构建航空培训体系。区域内设立了专业的航空培训机构,开展飞行员培训、机务维修培训、航空管制培训等业务,培训内容覆盖航空产业链多个环节。通过引入先进的培训设备和师资力量,培训质量不断提升,为区域及全国航空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专业人才,有效缓解了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
十二、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质量品牌影响力提升
天津滨海新区注重航空航天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通过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区域内一批航空企业的产品获得国内外市场认可,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标准化建设不仅规范了产业发展秩序,还提升了区域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十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可持续性增强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天津滨海新区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航空航天产业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推广使用绿色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同时,在园区规划和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绿色制造园区,推动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区域航空航天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四、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完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天津滨海新区积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协同合作,推动航空航天产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开展技术交流、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与京津冀地区其他城市形成了良好的产业互动关系,共同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了周边配套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十五、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产业发展动能转换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天津滨海新区的航空航天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等环节,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优化。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推动产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迈进,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十六、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产业安全水平提升
航空航天产业关乎国家战略安全,天津滨海新区高度重视产业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航空航天产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建设,降低对外依存度。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产业的稳定生产和安全运行,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园区

天津滨海新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滨海新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