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与中关村深化协同创新 共建科技园区新范式
所属地区:天津-滨海新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滨海新区与北京中关村达成科技园区共建协议,标志着跨区域产业协同进入新阶段。该合作将通过优化创新生态与制度衔接,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在区域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化方面形成示范效应,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新动能。双方将通过资源共享、机制互通的深度协作,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枢纽。
一、战略布局与空间规划
合作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载体,北塘企业园作为首期启动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根据空间梯度发展策略,将分三步实现功能辐射:首期形成核心引擎区,二期联动经开区、保税区等六大功能板块,最终覆盖滨海新区全域。不同于传统飞地模式,该规划采用"创新链+产业链"双网融合架构,建立技术研发在北关村、成果转化在滨海的协同链条。
二、四大协同机制创新实践
聚焦观念协同,建立双月轮值智库论坛制度,推动创新管理经验迭代;制度协同层面,率先试行中关村"新四条"政策在津落地,包括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人才柔性引进等突破性机制;资源协同方面打通两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现超2万台套设备跨区域调用;产业协同则通过共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五条主题产业链,已促成12个中试基地落位。
三、创新资源矩阵深度耦合
依托滨海新区既有的412家产业创新机构(含54家国家级实验室)与中关村36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形成资源互补。目前已完成三大融合载体建设:联合创新研究院聚合12个关键技术攻关组;概念验证中心已筛选37项待转化成果;企业联合孵化器引进23家硬科技企业。特别在信创产业领域,两地共同设立的百亿级产业基金已启动首批项目遴选。
四、阶段性目标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2018年前)完成基础设施升级与管委会实体化运营,吸引167家科技企业入驻,研发投入强度达5.8%;第二阶段(2022年前)重点建设生态智慧城等特色社区,形成可复制的跨省税收分成、统计考核等7项制度创新。目前过渡期内已实现"四个一"通办服务:一窗受理科研设备通关、一键申领跨区域创新券、一站办理人才互认、一码通行两地园区。
五、区域创新共同体新范式
该合作开创"三级辐射"发展模式:核心区聚焦原始创新,拓展区承载产业转化,协同区辐射服务环渤海经济圈。通过建立京津冀首支技术经纪联合体,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328名。在绿色发展领域,两地共建的碳中和实验室已启动7项关键技术研发,其创新的跨区域碳积分交易机制将申报国家试点。
六、制度型开放突破进展
目前已完成三项制度突破:建立新经济监管沙盒,对智能网联车等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试行科研物资"白名单"通关机制,平均通关时效缩短68%;创新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专利优先审查。这些制度创新经验已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改革样板。
七、未来战略升级方向
根据规划,2024年将启动"滨海中关村创新走廊"建设,串联国家合成生物中心等重大设施。双方正共同筹建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金融体系。在人才协同方面,已制定外籍专家资质互认、科学家签证便利化等21项措施,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一、战略布局与空间规划
合作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核心载体,北塘企业园作为首期启动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根据空间梯度发展策略,将分三步实现功能辐射:首期形成核心引擎区,二期联动经开区、保税区等六大功能板块,最终覆盖滨海新区全域。不同于传统飞地模式,该规划采用"创新链+产业链"双网融合架构,建立技术研发在北关村、成果转化在滨海的协同链条。
二、四大协同机制创新实践
聚焦观念协同,建立双月轮值智库论坛制度,推动创新管理经验迭代;制度协同层面,率先试行中关村"新四条"政策在津落地,包括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人才柔性引进等突破性机制;资源协同方面打通两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现超2万台套设备跨区域调用;产业协同则通过共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五条主题产业链,已促成12个中试基地落位。
三、创新资源矩阵深度耦合
依托滨海新区既有的412家产业创新机构(含54家国家级实验室)与中关村36所高校、206家科研院所形成资源互补。目前已完成三大融合载体建设:联合创新研究院聚合12个关键技术攻关组;概念验证中心已筛选37项待转化成果;企业联合孵化器引进23家硬科技企业。特别在信创产业领域,两地共同设立的百亿级产业基金已启动首批项目遴选。
四、阶段性目标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2018年前)完成基础设施升级与管委会实体化运营,吸引167家科技企业入驻,研发投入强度达5.8%;第二阶段(2022年前)重点建设生态智慧城等特色社区,形成可复制的跨省税收分成、统计考核等7项制度创新。目前过渡期内已实现"四个一"通办服务:一窗受理科研设备通关、一键申领跨区域创新券、一站办理人才互认、一码通行两地园区。
五、区域创新共同体新范式
该合作开创"三级辐射"发展模式:核心区聚焦原始创新,拓展区承载产业转化,协同区辐射服务环渤海经济圈。通过建立京津冀首支技术经纪联合体,培养专业技术转移人才328名。在绿色发展领域,两地共建的碳中和实验室已启动7项关键技术研发,其创新的跨区域碳积分交易机制将申报国家试点。
六、制度型开放突破进展
目前已完成三项制度突破:建立新经济监管沙盒,对智能网联车等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试行科研物资"白名单"通关机制,平均通关时效缩短68%;创新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实现专利优先审查。这些制度创新经验已被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可复制的改革样板。
七、未来战略升级方向
根据规划,2024年将启动"滨海中关村创新走廊"建设,串联国家合成生物中心等重大设施。双方正共同筹建国际技术交易中心,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金融体系。在人才协同方面,已制定外籍专家资质互认、科学家签证便利化等21项措施,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天津滨海新区招商项目
更多项目
天津北塘古镇系列艺术活动绘就文化图景赋能招商引资
2025-08-19
天津滨海科技园与韩国技术伙伴深化交流助力招商引资
2025-08-19
天津滨海双创热土迎考察 勉励青年学科技巨擘创业路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战略驱动经济活力提升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创新示范区强化招商引资构建产业新图景
2025-08-19
天津东疆港铁合金产业供应链服务推介会深化协同创新
2025-08-19
天津东疆首创租赁业外债共享政策 助力航空金融创新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招商引资促进外贸综合竞争力提升新举措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国税局精准施策优化“营改增”征管体系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培育新兴产业 力争生产总值增长11%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强化保电机制护航重要会议期间招商引资
2025-08-19
天津滨海新区优惠政策
更多政策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支持新型产业用地高效复合利用办法》的通知
2024-12-18
《滨海新区推进核酸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政策解读
2024-11-14
《滨海新区海河沿线及海岸带游船码头选点布局专项规划》政策解读
2024-11-14
市规划资源局滨海新区分局等十一部门《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更新实施细则》的通知
2024-10-29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海河沿线及海岸带游船码头选点布局专项规划的通知
2024-10-29
《天津市滨海新区强化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2024-10-17
《滨海新区2024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政策解读
2024-10-17
《滨海新区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的若干意见》政策解读
2024-10-12
《滨海新区汽车以旧换新十项举措》政策解读
2024-10-12
天津市滨海新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政策解读
2024-10-12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园区
-
滨海新区湾亿科技企业孵化器
天津-滨海新区
-
泰达服务外包园
天津-滨海新区
-
泰达双创示范园
天津-滨海新区
-
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
天津-滨海新区
-
滨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天津-滨海新区
-
于家堡金融区
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滨海新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