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打造智能科技高地新图景
红桥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依托载体建设与人才战略双轮驱动,在招商引资、资源集聚、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加速形成智能科技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深化产学研协作、完善服务机制等系统性举措,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深化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构建“一核多点”创新空间布局,打造智能科技产业地标 红桥区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红桥分园为核心载体,2021年全面启动分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正融科技大厦、卓朗科技园等标杆性项目,其中卓朗科技园二期工程于2023年建成投用,引入云计算基础设施集群,形成算力支撑平台。同步推进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建设,2022年完成载体空间扩容12万平方米,吸引航天科工三院等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区域累计建成智能科技主题楼宇8座,载体运营率达92%,初步形成以人工智能算法研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为主链的产业地标。 二、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枢纽 依托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资源,2023年红桥区建成启工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心引入由南开大学智能感知领域博士团队领衔的12支科研梯队,设立算法开发平台和场景测试中心。同年启动“津科红桥”联合攻关计划,推动天津理工大学与航天光电企业共建光电传感器研发基地,2024年初成功转化3项专利技术。中心联动天津工业职业学院设立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完成首批120名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形成“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产业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实施“梧桐枝计划”,健全科技人才生态链 推出“红桥英才双十条”专项政策,2023年投入专项资金4800万元升级人才服务机制。建成智能科技人才大数据平台,实现人才政策“免申即享”,累计为启工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机构发放高层次人才团队奖励资金1600万元。设立“红桥人才服务驿站”,集成21项“一站式”服务功能,2024年为科技企业办理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事项370件次。同步开展“科创导师团”计划,聘请产业技术专家组成顾问团队,指导19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 四、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完善企业成长赋能体系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瞪羚企业”三级培育库,2022年推出“创新积分制”评价系统,通过研发投入强度、专利产出等18项指标量化赋分,引导47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针对入库企业实施“滴灌计划”,组建10支专业服务团开展定向辅导,2023年协助8家企业获批市级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建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举办“红桥创新季”等品牌活动,2024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亿元。 五、强化要素配置支撑,构建产业发展强磁场 设立规模20亿元的智能科技产业母基金,2023年参股设立3只专项子基金,完成对工业软件、机器视觉领域企业的股权投资。建成天津首个区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重点企业专利快速预审通道,2024年协助企业实现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压缩至71天。启动西站枢纽经济区数字产业带建设,规划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首期5公里数字道路改造项目已于2024年5月竣工。 红桥区通过系统性重塑产业结构、创新要素配置和发展环境,形成以智能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区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三年保持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68%。随着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红桥区正加速成为京津冀地区具有显著辨识度的智能科技发展高地。
2025-07-19
-
红桥规划深绘蓝图 引领城市品质跃升与招商引资融合新局
红桥区通过系统规划引领战略,深度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招商引资进程,激发区域经济增长潜能。全区以创新规划框架为核心,强化城市功能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城市未来注入新动能。 一、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完善城市框架 2023年初,红桥区启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大调整工作,聚焦全区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的制定。该方案创新性提出了“一核三心、两轴四区”空间布局,核心旨在挖掘生态绿色资源与历史文化遗存。在规划深化过程中,区内水系公园和历史街区被整合为重要开发节点,例如北运河生态廊道得到重新激活,并结合公共空间优化策略,大幅提升居民居住体验。规划团队借助遥感技术实施资源评估,确保生态保护的优先级,同时通过公众参与机制征求民意,推动了整体城市韧性增强。到2023年末,这一设计已进入实施阶段,初步形成科学有序的开发导则。 二、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与可持续基础建设 同步在2023年,红桥区编制完成三年道路改造专项计划,重点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和双修双增目标。该项目启动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包括雨水收集系统在主要干道的部署,以及透水铺装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城市双修范畴覆盖老旧管网更新和道路拓宽,例如主干道网络通过迭代设计减少拥堵瓶颈。基础设施完善强调智能管理,如运用传感器技术监测路网负荷,确保韧性交通体系构建。2024年上半年,部分试点区域已实现初步运行,效果显著提升了水资源循环效率,避免了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三、土地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后劲强化 2023年至2024年,红桥区加速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定位优先级,推进土地资源高效出让。实施“两库一网”机制后,项目复盘机制优化流程,油脂储炼厂等多个地块实现交易,产生了可观的土地契税收益。重点项目如光荣道科技园地块纳入快速推进序列,同步加快站前西等区域的收储整理。招商引资行动带动产业聚集,例如创新型产业用地吸引了外来资本,强化区域经济支撑。2024年初,多批次地块通过标准化流转完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 四、社会服务提升与宜居环境打造 规划引领不仅聚焦基础设施,还延伸至社会服务层面,2024年强化社区配套工程。区内启动文化教育设施升级,如老旧学校场地重划融入智慧元素,并结合历史街区保护形成旅游节点。环境治理行动确保民生福祉,诸如绿地网络扩展提升空气品质,同时智慧监控系统覆盖公共卫生区域。2024年中,试点社区已完成服务体系迭代,公众反馈机制进一步强化宜居城市目标。整体规划策略通过多轮评估优化,保持城市发展平衡可持续。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以商旅文融合为抓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红桥区围绕"商贸红桥"战略定位,通过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商贸文化旅游业提质升级。该区将重点培育四大核心板块,包括优化商业载体布局、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景观品质、推动传统商圈转型,着力构建商旅文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商业载体能级提升工程全面启动 红桥区正加速推进核心商圈迭代升级,重点完善水游城、欧亚达等商业综合体服务功能。陆家嘴商业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预计年内投入运营;红桥广场项目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泰达城项目招商进度已超过70%。在特色商业培育方面,启动了"津门老字号振兴计划",对区域内12家老字号品牌进行统一规划,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 依托运河文化底蕴,红桥区系统梳理了9处重要历史遗迹。计划推出"运河记忆"和"津门故里"两条主题旅游线路,配套开发3个特色文旅项目。近期将举办运河文化节、非遗展示周等系列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旅游吸引力。大悲院商圈改造工程已进入二期阶段,将新增文化展示空间约5000平方米。 三、城市文化景观体系持续完善 桃柳堤景观提升工程于年初启动,重点改造沿岸步道系统和绿化景观。"天子津渡"遗址公园修缮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将还原明清时期码头风貌。这两个项目建成后,将与西沽公园形成串联,构建完整的运河文化景观带。相关工程预计总投资超过3亿元,目前已完成立项审批。 四、传统商贸区转型取得实质性进展 万隆商业中心经过半年综合整治,违规建筑已全部拆除,正在引入新型商业业态。大胡同商贸区转型升级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将分三个阶段实施业态调整。改造后的商贸区将增设智慧物流中心和电商孵化基地,预计可容纳商户800余家,年交易额有望突破50亿元。 红桥区通过系统化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正在形成历史与现代交融、商业与文化互促的区域发展新态势。下一步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重点项目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精准赋能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红桥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抓手,将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配套举措,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担保贷款体系,显著降低了区内市场主体特别是商户群体的创业门槛与经营压力。该区整合金融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确保信贷资金精准直达小微企业,有效激发了区域市场活力,实现了稳就业与促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构建多层次创业融资扶持体系 聚焦小微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瓶颈,红桥区主动搭建政府、银行、市场主体的三方协作平台。早在数年前,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便开始梳理创业群体融资痛点,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持续优化贷款审批流程与担保模式。至2024年,已建成包含创业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特色场景贷款在内的多维服务体系,显著压缩了企业融资时间成本。此体系特别强化对批发零售、餐饮服务、文化创意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定向支持,确保政策红利覆盖最广泛经营主体。 二、创新场景化信贷产品精准滴灌 针对小微商户集中反映的租金压力问题,区主管部门于2024年5月下旬推动大型商业载体与银行建立风险共担机制。该模式下,商业综合体为入驻商户提供反担保,银行据此向商户发放专项租金贷款。以单户最高10万元额度的信贷支持覆盖全年租金,且由政府财政全额承担利息支出。这种"化整为零"的还款方式将大额刚性支出转化为可承受的小额分期,实质解除了商户因租金波动导致的经营中断风险。市场调研显示,逾七成受访商户认为该政策直接改善了现金流周转状况。 三、深化普惠金融覆盖激发主体活力 在创业担保贷款方面,红桥区实施分层分类管理:对初创企业提供最高50万元的基础授信;对带动就业效果显著的成长型企业配置最高300万元的信用增级;针对科技创新类小微主体则建立知识产权质押快速通道。2024年度数据显示,此类贷款平均审批时效压缩至七个工作日,抵押要求同比下降超四成。在区金融工作部门协调下,辖区金融机构同步配套推出"无还本续贷""随借随还"等灵活融资工具,有效规避了企业因短期周转造成的信贷断档风险。 四、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良性循环 信贷支持产生的乘数效应在红桥区经济数据中已显现明确关联性。据商业运行监测,受惠企业年内新增用工岗位逾1200个,小微服务类市场主体存活率较政策实施前提升近二十个百分点。区域产业结构呈现优化态势,现代服务业在市场主体占比提升至63%。值得注意的是,稳定经营的商户持续投入店铺升级与品牌培育,带动核心商圈客流量实现两位数增长。这种微观经济主体的韧性提升,为区域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伴随各项金融支持政策的协同发力,红桥区正在形成"融资便利—企业发展—就业稳定—经济提质"的螺旋式上升通道。当前政策实施重点已从解决单点问题转向构建长效机制,相关部门持续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动态优化风险补偿金运作模式,力求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持续扩大普惠金融受益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多维度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红桥区近年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依托众创空间与互联网平台培育新动能,加速科技企业集聚,盘活楼宇经济存量,同时促进商贸旅游提质升级,形成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一、双创生态体系赋能高质量发展 天津青创园、速普创新等众创空间通过提供孵化服务与资源对接,吸引近500家初创企业入驻。2023年,猪八戒天津产业园联合赛伯乐双创云城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转化、知识产权等支持,推动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30%。红桥区还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双创品牌影响力。 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自创区红桥分园2022年启动建设后,重点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项目。通过“助创券”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逐年提升。天津虹桥财富天使基金投入运营,累计为12家高成长企业提供融资支持。2023年,3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2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 三、楼宇经济释放空间效益 通过改造老旧商务设施与精准招商,红桥区2023年新增楼宇载体面积占全区存量15%,空置率下降至8%以下。重点楼宇引入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机构,税收贡献同比增长22%。例如,原闲置的银泰大厦经改造后引入跨国企业区域总部,年产值预计超5亿元。 四、商贸文旅融合激发消费活力 大胡同集团与京东集团2021年合作建设智慧物流基地,带动传统商圈数字化转型。水游城引入首店经济与体验式业态,2023年客流量回升至疫情前水平。陆家嘴万怡酒店开业后承接多场国际会议,推动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欧亚达等商业体通过业态调整,实现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红桥区通过系统性布局,已形成“双创引领、科技支撑、楼宇承载、商贸协同”的产业新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政策链与产业链耦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加速双创资源集聚
红桥区近年来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持续推动招商引资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逐步形成科技型企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建设自创区分园、推出助创服务、搭建双创平台等举措,区域创新活力显著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自创区红桥分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红桥区将自创区分园作为科技创新核心载体,重点引进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天津智网新能源等40余家科技研发企业相继落户,总注册资金达2.6亿元。同时,与国内知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包括太极计算机、赛迪顾问等企业即将入驻,与北京联合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也在积极推进。分园通过提供场地支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二、创新政策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为降低初创企业成本,红桥区推出“助创券”管理制度,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申领、兑付全流程线上办理。该政策覆盖研发设备租赁、知识产权申报等环节,累计服务企业超百家。结合“互联网+”服务模式,区内设立专项辅导团队,帮助企业精准匹配创新资源,2023年已有30余家企业通过该政策获得首轮融资。 三、双创平台升级推动要素高效整合 依托八戒天津园区、赛伯乐双创云城等载体,红桥区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2023年新增备案科技型企业351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全区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2400家。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技术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年内新增4家亿元级规模企业,头部企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四、产城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 红桥区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改造与创新生态培育,规划建设智慧园区、人才公寓等配套项目。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推动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下一步将聚焦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力争三年内形成百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创新"党建+服务"机制助力涉外服贸企业高质量发展
红桥区通过招商引资与党建共建双轮驱动,积极探索优化涉外服务贸易企业营商环境的新路径。近期,该区税务与商务部门联合重点企业建立协同机制,以政策精准对接和问题高效解决为核心,推动区域外贸软实力提升,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政企协同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2023年以来,红桥区国税局联合区商务委创新建立"三方党建+共建机制",覆盖辖区30余家重点涉外服务贸易企业。该机制通过定期联席会议、专项调研等形式,累计梳理跨境支付、出口退税等共性诉求17项,建立"问题-责任-时限"三张清单管理台账。某德资物流企业反映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流程复杂问题,在机制推动下实现全流程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在践行"双万双服"活动中,红桥区将简政放权与创新监管相结合。税务部门推出"无纸化备案+智能审核"系统,使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效率提升40%;商务部门整合海关、外汇等6个涉外服务窗口,实现"一表申报、并联审批"。2023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辖区涉外服务贸易企业新增注册量同比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8亿美元。 三、党建赋能提升跨境服务能级 区级机关党组织与企业开展"组织共建、人才共育"活动,联合培养涉外税务、国际贸易等复合型人才56名。某中日合资咨询公司通过共建活动,成功获得RCEP原产地规则专项辅导,年度关税减让预计超200万元。这种"寓管理于服务"的模式,使红桥区在2023年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涉外服务板块前三。 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合作 聚焦国际工程承包、技术出口等重点领域,红桥区建立涉外法律服务站和跨境金融服务中心。2023年协助企业完成中亚地区工程项目涉税备案9宗,促成与东盟国家的服务贸易协议签署3项。数据显示,该区当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出口额同比增长31%,占全区外贸比重提升至28%。 当前,红桥区正持续完善"问题收集-协同处置-效果评估"闭环体系,计划2024年将共建机制扩展至数字经济、离岸贸易等新业态领域,进一步强化区域对外开放枢纽功能。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多措并举推动文旅商融合创新
红桥区近年来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加快推动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依托区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红桥区积极构建文旅商协同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 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红桥区拥有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义和团纪念馆等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场馆,近年来通过修缮保护、展陈升级等方式,进一步凸显其文化价值。同时,红桥区重点培育谦祥益文苑相声表演、益德成鼻烟壶制作等非遗项目,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旅游消费相结合。2023年,谦祥益文苑相声表演入选天津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红桥区文化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红桥区借助天津市旅游局宣传平台,加大对谦祥益文苑相声表演、益德成鼻烟壶等特色旅游商品的推介力度。2023年,红桥区向国家旅游局申报两项国家级活动,包括谦祥益文苑相声表演中国旅游日促销活动和益德成鼻烟壶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此外,红桥区通过红桥周刊开设“津沽溯源——红桥区概况”专栏,系统梳理区域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积极参与重大活动展示文旅成果 红桥区连续多年组织参加天津市旅游局举办的中国旅游日活动,通过旅游商品展示、宣传资料发放等形式,全方位推介区域文化旅游资源。2023年,红桥区在活动现场设置特色展位,集中展示鼻烟壶、相声表演等非遗项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 四、优化旅游产品规划推动产业升级 红桥区将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纳入区域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三条石历史博物馆、义和团纪念馆等景点的联动开发。2024年,红桥区计划推出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区域内历史文化场馆、非遗体验项目等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同时,红桥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红桥区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未来,红桥区将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文旅品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深化结对帮扶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红桥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深化结对帮扶机制,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统筹推进示范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园区共建,全面助力对口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红桥区聚焦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提升,累计投入财政和社会帮扶资金超5000万元,有效带动了合水县等对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一、高标准推进示范村建设 红桥区将关良村、黄家寨子村确定为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从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帮扶。重点实施了排水系统改造、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工程,累计改造排水管道1800米,硬化道路7600平方米。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铺设渗水砖1750平方米,显著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为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果,红桥区还计划筹措社会帮扶资金600万元,持续完善两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二、多维度培育特色产业 在产业帮扶方面,红桥区投入财政资金4200万元,支持合水县实施26个产业合作、劳务协作项目。重点培育"牛、羊、果、菜、草"五大特色产业,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改造农户圈舍、投放基础母牛等措施,推动当地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其中,合水县已建成千头规模肉牛繁育场1个,完成1367户农户圈舍新建或改建,投放基础母牛6121头,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深层次开展园区共建 红桥区与合水县共建奶羊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10万只奶山羊基地建设。目前已完成32个养殖场建设,奶羊存栏量达2.8万只,日产鲜奶2.5吨。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撬动作用,帮助当地企业新建2030平方米网货加工中心和苹果深加工车间,购置4条生产线,延伸了苹果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四、全方位深化协作机制 红桥区建立了常态化帮扶工作机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赴对口地区调研对接。在人才支持方面,选派专业技术骨干驻点指导,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同时,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合水县优质农产品进入天津市场。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帮扶项目持续发挥效益,真正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红桥区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帮扶举措,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共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红桥区将继续深化结对帮扶机制,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2025-07-19
-
【红桥区招商】红桥区聚力打造光荣道科技创新引领区
红桥区围绕光荣道片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加速形成以人力资源服务、跨境电商、智能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生态链。通过三大重点工程协同推进,区域已初步构建起人才集聚、产业孵化、技术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格局,为天津市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赋能区域人才生态 红桥区以产业链完善为导向,重点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过培育骨干企业强化服务功能。园区累计服务企业超3000家,覆盖人才规模近万人,形成人才与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未来计划引入30家差异化人力资源机构,预计税收贡献突破千万元,进一步巩固区域人力资源枢纽地位。该园区与天津市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定向输送技能型人才,同步解决企业用工与毕业生就业需求。 二、跨境电商示范园构建全链条产业平台 依托天津市跨境电商政策优势,红桥区建成集产业集聚、商品展示、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于一体的示范园区。园区重点打造直播实训与专业培训基地,已吸引45家电商企业入驻,带动就业规模向千人迈进,年交易额预计达20亿元。通过联合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等机构,开展跨境电商运营、国际物流等专项培训,年培养复合型人才超500人,有效支撑区域外贸新业态发展。 三、智能科技生态圈集聚创新资源 红桥区聚焦智慧能源、数字内容等六大领域,引进飞腾九州等标杆企业,形成上下游协同的智能科技产业集群。园区载体投入使用面积达23.4万平方米,注册市场主体超2000家,与中国移动合作建设的5G示范园区已投入运营,为技术研发提供基础设施保障。通过政策引导,区内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6%,累计获得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40%,初步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技术转化高地。 四、政策协同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红桥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租金减免、研发补贴等支持,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举办京津冀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推动跨区域技术合作,促成20余个产学研项目落地。区内建成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提供法律咨询、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企业孵化成功率提升至85%,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2025-07-19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