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专利工作打造京津冀创新高地
京津冀经济圈
经济开发区
京津冀
所属地区:天津-滨海新区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在天津市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深化专利服务改革,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为招商引资构建了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作为滨海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该区在专利成果转化与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可复制的知识产权服务样本。
一、构建专利全链条服务体系
依托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天津开发区推出覆盖专利创造、管理、运用的全流程支撑机制。建立企业分级培育库,为创新主体提供“一企一策”诊断服务,重点解决中小企业专利布局能力薄弱问题。通过动态监测专利失效风险,提前介入辅导企业开展权益维护,2021年推动超700项濒临失效专利重新焕发价值,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滨海新区该项业务总量的45%。
二、创新市场化托管服务模式
突破传统行政管理边界,开发区科技主管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与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专业机构向企业提供免费专利体检、存续状态监控等10项基础服务,并延伸拓展专利导航、侵权预警等6类增值服务。该模式打通了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通道,使企业平均专利维护成本降低三成,有效避免技术成果流失。
三、打造专利转化应用生态
设立专项成果转化基金,构建“专利银行”运营平台,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专利池共享机制。2021年促成36件发明专利实现技术入股,12项核心专利技术通过许可方式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专利快速预审通道,使创新药专利申请周期从22个月压缩至6个月,加速了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强化跨区域协同保护网络
深度融入京津冀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牵头建立滨海新区重点产业专利保护联盟,联合海关、法院等部门建立侵权快速反应机制。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帮助科技型企业应对国际专利纠纷30余起,维护企业在"一带一路"市场的技术权益。该协同网络使区域重点产业专利侵权查处效率提升40%,技术贸易纠纷调解成功率突破85%。
五、培育创新主体发展动能
建立"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培育计划,推动企业将专利技术转化为行业标准。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扶持12家企业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引导企业专利资产价值评估入账,助力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超亿元。这套培育体系使规上工业企业专利实施率提升至78%,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65%。
当前天津开发区已形成“服务链-转化链-保护链”三链融合的知识产权发展范式,其专利消零工作质效位居全市前列。随着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化与自贸区政策红利释放,该区域将持续优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为天津市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