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所属地区:天津-河东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0日
近年来,天津市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及招商引资等多元路径,系统推进托养服务体系建设,已为万余名残疾人提供专业化托养服务,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民生保障网络,既缓解了残疾人家属照护压力,也为社会和谐发展筑牢民生基石。
一、政策引领夯实托养服务制度基础
天津市将残疾人托养服务纳入全市民生保障重点工程,先后出台《天津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天津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托养服务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街道(乡镇)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居家托养服务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政策中明确资金保障机制,市、区两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托养机构建设、设备购置及服务补贴,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超亿元,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稳定资金支持。
二、织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体系
天津市按照“城区抓提升、农村抓覆盖”原则,构建起“日间照料+居家托养+集中托养”多层次服务网络。在城区,以街道为单元建设日间照料站,如河东区通过整合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资源,建成14个残疾人日间照料站,实现全区所有街道全覆盖,每个站点配备专业护理人员、康复师及社工,日均服务残疾人30余人次。在农村地区,依托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场所,设立残疾人托养服务点,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就近照护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200余个,形成“15分钟托养服务圈”。
三、丰富多元化托养服务供给内容
托养服务机构聚焦残疾人实际需求,提供“康复+生活+技能”一体化服务。康复服务方面,配备康复器械和专业康复师,开展物理治疗、作业疗法等个性化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改善身体机能;生活照料方面,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基础服务,保障残疾人日常生活需求;技能提升方面,开设手工编织、电商运营、简单机械操作等工疗劳动项目,部分机构与爱心企业合作,将残疾人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义卖,实现“以工助养”。同时,每月为托养残疾人发放200元生活补贴,用于购买日常用品,进一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共建
天津市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激励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托养服务供给。一方面,引导养老机构、康复机构拓展残疾人托养功能,对转型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另一方面,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托养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机构提供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特色服务。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企业、50余个社会组织参与托养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同”的服务格局。
五、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与标准化建设
为确保服务规范有序,天津市制定《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规范》《居家托养服务标准》等地方标准,从服务流程、人员资质、安全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建立“市—区—街(镇)”三级监管机制,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对评估优秀的机构给予表彰和资金奖励,对不达标机构责令整改。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将托养服务人员纳入全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康复护理、应急救护等专题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六、托养服务成效惠及万千残疾家庭
随着托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天津市残疾人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接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中,85%以上身体机能得到改善,30%通过工疗劳动实现辅助性就业,残疾人家属照护压力明显减轻,家庭矛盾发生率下降40%。河东区一位残疾人亲属表示:“照料站不仅解决了孩子的日常照护问题,还帮助他学会了手工技能,现在孩子每天都盼着去照料站,我们也能安心工作了。”托养服务的推进,不仅是天津市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具体实践,也为城市文明建设增添了民生温度。
未来,天津市将持续优化托养服务供给,计划新增50个日间照料站,拓展“互联网+托养”服务模式,通过智能设备远程监测残疾人健康状况,让更多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天津河东区产业园区

天津河东区招商引资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天津河东区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400-162-2002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免费获取园区招商政策汇编

立即获取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2-2002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招商
  • 租购厂房仓库
  • 其他相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