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品牌建设发力 前三季度商标申请量显著攀升
品牌建设
所属地区:天津-滨海新区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天津滨海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招商引资推动市场主体培育取得实效。区域知识产权战略成效凸显,前三季度商标注册申请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反映出区域创新活力提升与品牌经济加速发展。
一、知识产权战略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滨海新区将商标品牌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布局,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构建品牌保护体系。政策层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开通商标注册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显著缩短审查周期。同时建立商标品牌指导站网络,覆盖全区重点产业园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外贸企业提供品牌诊断和国际注册辅导。通过政策引导与精准服务双向发力,市场主体品牌意识实现从被动注册向主动布局的战略转变。
二、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激发品牌增量
先进制造与科技研发企业成为商标申请主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册量占比突破60%。创新型中小企业注册申请同比增长超七成,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平均持有商标数量达4.2件。跨境电商领域表现突出,海外商标注册量较去年翻番,涉及欧盟、东盟等15个贸易协定国市场。此外,老字号企业加速品牌焕新,76%的传统制造企业完成品牌升级迭代注册,形成"经典重塑+新兴崛起"的双轮驱动格局。
三、产业集聚效应强化品牌矩阵构建
依托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形成航空航天、融资租赁、保税研发等特色商标集群。经开区生物医药谷集聚医药相关商标3800余件,临港片区海工装备商标覆盖全产业链条。特别在信创产业领域,形成"基础软件-硬件设备-安全服务"商标生态链,麒麟软件等头部企业构筑国际专利与商标双保护体系。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同步推进,"滨海农品"地理标志使用主体扩增至42家,品牌溢价提升15%。
四、国际化布局增强品牌竞争能级
聚焦建设北方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成商标国际注册服务平台。通过PCT途径提交海外商标申请的企业数量新增57家,其中30家为首次布局国际市场。重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注册量同比增长130%,涉及工程承包、智能建造等高附加值领域。区域建立涉外商标预警机制,2023年协助企业应对海外抢注纠纷23起,挽回潜在损失超亿元。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据显示,区域马德里商标注册量占全市比重突破40%。
五、可持续发展机制筑牢品牌根基
实施商标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建立企业商标使用动态监测机制。推动"商标质押+融资担保"新模式,前三季度商标权质押融资额达18.6亿元,惠及147家科技企业。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立案查处侵权案件215件,重点整治电商、展会领域仿冒行为。区域商标转化运用成效显著,32件驰名商标企业贡献全区26%的规上工业产值,地理标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凸显知识产权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天津滨海新区将持续完善品牌培育生态体系,深化京津冀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加速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随着区域产业升级纵深推进,品牌经济的引擎作用将进一步释放,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核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