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以企业转型促升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
所属地区:天津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天津依托自贸区、大宗商品交易等金融优势,聚焦企业转型与经济体制改革,通过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强化招商引资,破解上市公司数量不足、市场需求疲软等难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天津正通过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体系,推动供给侧改善与供给结构优化。进入新常态以来,天津工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增强,区县工业贡献显著提升,但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部分重点企业生产承压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引导资源向高效领域流动,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
二、深化去产能与降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围绕去产能目标,天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干预,为企业松绑减负。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市场秩序,逐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坚持市场化手段与法治化方式相结合,推动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为优质产能腾出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高效的方向演进。
三、创新商品房去库存路径,统筹“去”“来”平衡。在商品房去库存工作中,天津注重“去”“来”并举,既要盘活存量房源,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又要通过企业创新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经济结构稳定。通过适度优化价格策略、完善配套设施、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促进存量商品房消化;同时,引导房地产企业向租赁住房、康养地产等领域转型,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形成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搭建多元服务平台。天津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动力,着力做好“一助两促”工作,支持社会机构搭建人才、技术、投资、教育等多元化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服务。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以创新活力对冲市场需求不足压力。
五、打造全国租赁业发展集聚地,壮大特色产业。依托港口优势与金融基础,天津正加快打造全国租赁业发展集聚地,做大做强融资租赁产业。通过完善租赁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监管环境、吸引租赁总部企业落户,推动租赁业务创新,拓展飞机、船舶、高端装备等领域租赁服务,提升租赁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租赁产业集群。
六、建设金融创新运行示范区,激活资本市场。天津以建设全国金融创新运行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利用京津冀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北方现货市场交易中心。针对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的问题,强化政策引导与服务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主板、科创板、北交所等渠道上市融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与数量。同时,深化与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促进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增强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助力天津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枢纽。
七、强化招商引资,汇聚发展合力。招商引资是天津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招商政策、提升服务效能,吸引优质项目与高端资源落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精准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同时,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鼓励外资企业在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促进内外资企业协同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八、统筹区域协同,融入京津冀发展大局。天津充分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北京、河北在产业、交通、生态等领域的合作,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产业错位发展。利用京津冀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整合区域资源,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打造北方现货市场交易中心,增强对环渤海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区域协同,破解市场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同质化等问题,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九、夯实工业基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针对部分大企业生产下滑问题,天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设备更新、工艺优化等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广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等新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同时,引导传统产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夯实工业经济根基。
十、优化财政政策,强化要素保障。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大财政政策力度”的要求,天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支持。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融资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为经济转型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十一、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壮大。民营企业是天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破除各类隐形壁垒。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加强产权保护等举措,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营龙头企业。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二、完善人才支撑体系,助力创新发展。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天津着力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建设高水平大学与科研机构、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等方式,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与青年人才落户。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保障人才在津安心创业、舒心发展,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三、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培育新增长极。天津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传统产业碳排放强度。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制造体系,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十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发展空间。依托港口优势与自贸区平台,天津持续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外贸结构,推动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升出口附加值。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
十五、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保障经济稳定运行。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天津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加强对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的监测与处置。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稳定企业信心,为经济转型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十六、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天津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清单,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凝聚社会共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同时,强化督查考核,对改革进展缓慢、落实不力的单位进行约谈问责,以严实作风保障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取得实效。